商报历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是深圳深度合作粤港澳共建一流湾区 [复制链接]

1#

▲河套地区成为深港合作的重要平台。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徐恬陈小慧

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设?未来要建成什么样?《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图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部署和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从蓝图走向实践。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共担发展重任,共享时代荣光。深圳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正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澎湃动力,推动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同时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开局起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

《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深圳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中要有更大作为。记者从10月9日召开的中共深圳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获悉,深圳全面强化“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着力打造开放“大平台”、交通“大体系”、经贸“大网络”、湾区“大市场”。深圳要做优做强“核”引擎,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加快打造根植性和竞争力强的世界级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携手广州“双城联动、比翼双飞”,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提升“带”的能级,推进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创新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继续做好对口帮扶汕尾工作;不断丰富“区”的内涵,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加大对口帮扶河源力度。深圳要高站位实施“湾区通”工程,强化粤港澳大湾区“软”“硬”联通,推动深港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领域深度合作。

建设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决胜未来。《规划纲要》提出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在世界夜景卫星图上,从广州到深圳再延伸至香港、澳门,是灯光最璀璨的区域之一,一条融研发、转化、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走廊正在这里加快建设。

位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位置的深圳光明科学城,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正热火朝天建设中,这里集聚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8月18日,综合粒子设施首栋建筑开工建设,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从“规划设计”进入“实施建设”阶段。

不仅是光明科学城综合粒子设施,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投入运行、中科院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在惠州动工、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有序推进,一批重大创新载体正在粤港澳大湾区拔地而起。

深圳率先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深圳积极打造“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支撑平台和关键节点,包括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以“两城一区”三大战略平台为载体,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实现更多“从0到1”式的源头创新;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实现路径,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让创新插上资本翅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解决税收、教育、住房等问题。

共建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之一。《规划纲要》提出,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

《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提升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功能”。前海正“画出最美最好的图画”:紧扣深港合作核心任务,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促进深港两地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建成深港青年梦工场、深港设计创意产业园、前海深港创新中心、深港基金小镇等重大平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个,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个;截至年上半年,前海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7万家,累计实际利用港资亿美元;形成制度创新“前海模式”,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项。

“西有前海,东有河套”。与前海遥相呼应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建设发展也按下加速键,将瞄准建设国际规则对接区和开放创新先导区,推动出台便利创新要素流动的配套支持政策。

作为深港合作的两个重要平台,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快开发建设,正是深港合作务实推动的生动缩影。此外,还有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珠海横琴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等一系列创新支点,犹如一颗颗珍珠,串起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项链”,加速形成更广泛的合作创新。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规划纲要》提出从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共建人文湾区、构筑休闲湾区、拓展就业创业空间、塑造健康湾区、促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治理合作六个方面,打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方面,深圳聚焦“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深圳在近年来投入巨额资金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未来5年将再投入四五千亿元,新建、新提供74万个学位;促进“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至5年建设筹集万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于万套。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湾区方面,深圳将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深圳是国内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万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建成公园超过0个,森林覆盖率在40%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深圳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做“可持续发展先锋”,“构建蓝绿相融的高品质生态空间”,打造“世界级公园城市”。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蓄势待发

深圳河一河两岸建设火热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袁静娴

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最高楼——长富金茂大厦的高处眺望,深圳河两岸建设发展正热火朝天。位于北岸的深圳园区,皇岗口岸重建项目正在加快施工,南华赤尾棚改旧改项目也在持续推进;而南岸一侧的香港园区,各种机械正在有序施工,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总面积约3.89平方公里。合作区分为深方园区与港方园区,其中深方园区规划范围约3.02平方公里,包括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

年1月,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关于港深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共同发展的合作备忘录》,就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达成基本共识。3年多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全面开花,现代化国际化科技园区雏形已现。

在空间整备上,皇岗口岸货检区接近40万平方米已全部被释放出来,南华赤尾棚改旧改项目正顺利推进,合作区深圳园区从原来无地可用,变成现在的地等项目。去年11月,深圳园区的深港开放创新中心、深港科创综合服务中心,以及周边14个卫星园区和配套项目也已同时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亿元,建成后新增约万平方米科研产业空间。

皇岗口岸片区和福田保税区,从一个货检场、贸易仓储区变成了一个科创新高地,已引进或落地的项目达到个,包括生命科学项目56个,信息科学39个,材料科学11个,以及各个辅助门类协同的科目20多项,其中很多都属于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项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田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告诉记者,坐落在合作区内的福田国际量子研究院已吸引了多位研究型人才,其中包括来自日本、瑞典、意大利的教授,研究院与深圳本地的企业一起合作研发,未来还将和欧洲、日本的优势研究机构及企业合作。

近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建设国际开放创新中心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首次明确提出要将深圳园区建设成为国际开放创新中心。根据该意见,深圳园区将聚焦信息、生命、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集成电路、5G通信、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深港优势产业,建设成为深港科技创新跨境合作先行示范区、国际先进创新规则的试验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放创新先导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中试转化集聚区。

接下来,福田区将根据该意见细化分解任务,加强与港方园区协同,重点打造一批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等创新创业基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