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观点唐洲雁齐鲁文化中华文明与大学教 [复制链接]

1#

唐洲雁山东省*协副主席,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首席专家,山东师范大学*委书记、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原编者按:

“尊贤尚功、奋发有为”既是齐鲁文化主体精神的体现,亦是山东师范大学的校园精神。山东师范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就把齐鲁文化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具有几十年深厚的学术积累。在新时代,如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的融合发展?高校如何对齐鲁文化古为今用,推动其在齐鲁大地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本刊采访了山东省*协副主席、山东师范大学*委书记唐洲雁。

半月谈·文化大观:您来山东工作这几年,对齐鲁文化有怎样的认识?您如何看待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齐鲁文化与其他文化,比如您家乡的徽州文化、淮河文化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

唐洲雁:大多数人,不管有没有来过山东,都会对齐鲁文化有一些基本认识,比如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子、孟子都是山东人;战国时期,齐国的临淄有崇尚自由辩论的稷下学派,其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一直为后人称道。年,我从北京交流到山东工作以后,对齐鲁文化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我认为,齐鲁文化不是简单的齐文化和鲁文化组合,而是齐文化与鲁文化经过长时间碰撞与交流之后的完美融合,即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文化与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齐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上逐渐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山东人受齐鲁文化影响很深,我接触的每一个山东人身上,都或多或少能看到齐鲁文化的影响。

中华文明是由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交流、碰撞、融合而逐渐形成的,是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凝聚与积淀。我个人认为,在中华文明的各种地域文化中,齐鲁文化的地位最为重要。钱穆先生说过:“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性之结晶,是中国民族文化之主脉。”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齐鲁文化也从地域文化转变为主流文化,正如傅斯年《夷夏东西说》所说:“自春秋至王莽时,最上层的文化只有一个重心,这个重心便是齐鲁。”作为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齐文化,其上承东夷文化,吸收融汇商、周文化,在春秋时期经过桓公霸业,促进了夷、夏文化和各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齐文化开始走出齐鲁地域,进而影响到中原地区。在这一过程中,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国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同时又有一定的共性。齐鲁文化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地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联系,并相互影响,融合发展。以徽州文化为例,徽州自南宋以来就被称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学界认为,儒家自孔子以后的道统是孔子—子思—孟子—周敦颐—二程—朱熹,可以看出,祖籍徽州的二程、朱熹都受到孔、孟思想的影响。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徽州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浓重的儒风,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徽商。此外,徽州文化讲求落叶归根、安土重迁,这在齐鲁文化中也普遍存在;徽州文化还重视宗族伦理,这也是齐鲁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明的共性。

安徽文化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淮河文化也是安徽文化中比较典型的区域文化。淮河流域是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多种地域文化曾经在这里交汇融合,有力地推动了淮河文化的发展。这种文化的交流融合也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特征。

半月谈·文化大观:济南是齐文化、鲁文化汇聚之地,您认为山东师范大学的人文底蕴与齐鲁文化的熏陶有什么关系?怎么看待今天高校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塑造?

唐洲雁: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东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离不开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山东师范大学位于济南千佛山下、长清湖畔,这里是齐、鲁两国交界之地,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这里形成汇聚之势。天然的地理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使山东师范大学充满了浓重的人文气息,千佛山校区的古雅幽静与长清湖校区的开阔壮观,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名学子在这里读书和学习。山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对齐鲁文化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如著名的齐鲁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江林昌等,他们撰写了许多关于齐鲁文化的论著,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很早就把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特别是齐鲁文化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如由齐鲁文化研究院部分教师组织开设的《国学精粹八讲》《论语解读》等,吸引了一大批学子研读传统文化经典。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高校是文化高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首先从高校开始。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美德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具体组织形式上,除了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外,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演讲诵读、名师讲座等,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情怀落实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人文素养、人文情怀的塑造,不能仅限于人文学科的学生,应该对所有的高校学生都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半月谈·文化大观:山师的人文学科在“齐、鲁文化融合”研究方面有什么特色?在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研究和发展方面有哪些规划和设想?

唐洲雁:山东师范大学非常重视齐鲁文化研究和发掘,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学校就把齐鲁文化作为重点研究领域之一,著名学者安作璋、严薇青、田仲济等先生发表过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到20世纪90年代,山东师范大学的齐鲁文化研究开始呈现出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局面。

山东师范大学的齐鲁文化研究经历了“齐、鲁文化融合研究”的发展历程。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师在齐鲁文化与文学作品关系的研究上成果突出,历史文化学院则在山东地方史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齐鲁文化研究院是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需要,整合全校文、史、哲相关学术力量组建的研究机构,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年又成为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齐鲁文化研究院紧跟学术前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