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历史评论陈恒世界史研究应突显中国意识 [复制链接]

1#
来源:《历史评论》年第2期

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应该以纷繁变动的世界*治、经济格局和迅速迭代的科技发展之间的深刻互动为背景,聚焦人类面临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利用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和智慧,创造性地探讨当下局势和现象的成因、本质,揭示其面向未来的可能趋势,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人提供资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希望我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继承优良传统,整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等方面研究力量,着力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相关历史学科融合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新时代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要有新的特色和气象。一世界史体系是描述和解释世界历史发展及其演进规律的宏观框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史体系的话语权主要在欧洲大陆和英国,后来则是美国主导了世界史体系的建构。但世界史体系从来就不是单一的,即便强势文化几乎一统天下,也存在着看待历史、解释世界的其他方式,存在着不同体系间的竞争。比如中国学者杨人楩的《高中外国史》()、印度*治家尼赫鲁的《世界历史一瞥》()等,都是从所谓“弱势”视角看待历史、解释世界的。二战后,苏联组织编写了十卷本《世界通史》(—),代表了那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有参考价值。二战后去殖民化的过程引起了非欧洲人的历史新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创立以来就着手组织学者编写历史著作,从分享知识、构建人们相互理解的角度,重新评价人类史以及不同文化和文明对人类历史进程作出的贡献。该组织编写的第一部通史是《人类科学与文化发展史》(6卷,出版时间为—年),第二版更名为《人类文明史》(7卷,出版时间为—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余位学者参与了这一巨大工程,中国学者贾兰坡、夏鼐、周一良、吴汝康、庞朴、王思治等都是直接参与者。撰写者的身份表明,教科文组织试图编纂一部能全面客观反映人类文明成就的世界历史。此外,教科文组织还领导编撰了《非洲通史》(11卷)、《中亚文明史》(6卷)、《拉丁美洲通史》(9卷)、《加勒比通史》(6卷)等著作。上述著作不限于对国家、地区历史的一般介绍,而是力图更完整、更平等、更客观地展示人类文明历史,使读者获得对社会演变、文化多样性、世界各地区间交流与互动的理性认识。但是,这些代表不了一个有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对于世界历史的看法。二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史学界尝试从整体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作出自己的系统性回答,提出了以下四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框架。一是突出横向联系,主张从联系的、整体的高度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认为世界历史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发展方向,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二是以现代化为中心,突出“一元多线”,认为世界历史是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同时在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中有着各自道路的“多线”结构。三是以“文明交往”为中心,将文明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以生产力为标准划分世界历史的时段,突出文明间交往的横向联系。四是以社会形态理论为出发点,侧重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致力于回答当代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述探索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挑战并批判了“西方中心论”,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对人类历史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相对于新时代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1)学科的基础性研究不足。尤其是对非欧美国家与地区的历史研究仍显滞后,还存在很多空白;甚至代表性的重大选题、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仍有诸多不足。(2)对于西方史学概念与知识生产机制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虽然已有很多西方学术经典尤其是史学理论名著被引进国内,但整体看来,研究尚停留在初级阶段。只有深入研究西方学术经典,了解其概念与知识的生产机制,理清西方世界史体系的建构过程和特征,才能建立起中国独特的关于人类历史的话语体系。(3)世界史研究的现实关怀尚需加强。当代中国的发展变迁既赋予话语体系建设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借鉴前人、借鉴国际学术界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人类历史重大理论问题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现实的回答。(4)中国特色世界史研究需要与时俱进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信息获取方式与此前相比已有巨大变化,分析和阐释人类历史重大理论问题,需要有说服力的新成果和与时俱进的多样化表达方式。三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要立足我国实际,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真切表达当代中国人对于人类历史和未来的看法。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1)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唯物史观是我们观察历史的根本方法。构建新时代世界史体系,前提是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有鉴别地汲取当代国际史学及社会科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2)以当代中国的视角确立世界史研究的问题意识。世界史的研究同样面临着在解释世界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改造世界的问题。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都应该成为中国世界史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研究中诸多要素乃至核心概念的有效筛选,也决定着相关成果能否对现实产生持久的影响力。(3)在与国际学术前沿的对话中提出新概念、创建新理论。要用新概念、新理论来重组过往的世界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合中国历史研究传统,最终提出能为大家所接受的概念体系、解释体系、理论体系,增强中国世界史研究在全球知识生产中的分量。(4)增强与中国史结合、互鉴的能力。一个国家对外国历史的研究,归根结底要服务于本国,也受制于对本国历史的研究。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世界,无论在现实上还是在学术上,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史研究离不开世界史研究,世界史研究也需要借鉴中国史研究经验,如此才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更加客观地展现包含中国史的世界史。(5)提高学科建设与社会文明建设相结合的能力。国内的世界史研究机构要开展协同合作,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信息沟通、资料共享、教材编撰等方面有效合作,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地发挥史学的公共教育、文化普及功能,提高全民史学素养。总之,新时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应该以纷繁变动的世界*治、经济格局和迅速迭代的科技发展之间的深刻互动为背景,聚焦人类面临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利用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和智慧,创造性地探讨当下局势和现象的成因、本质,揭示其面向未来的可能趋势,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人提供资鉴。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焦兵)

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