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历史视角,生成最新思路
----关于高考语文试题回归传统的几点思考
陕西长孙永健
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曾经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充分的观照历史,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准确方法。对于高考语文的备考,也是如此,当我们在备考中无路可走的时候,不妨看看历史考题,一则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思路,充分理解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脉络,清楚地把握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考查方向。同时也能看到语文学科对于考生能力的基本要求,在发展变化中认识高考自身的发展命脉。
自从年恢复高考,高考语文已经走过了41年的光辉历程。41年来有分有合,合分相映,由最初的教育部统一命题,到后来的教育部命题和各省自主命题相结合,命题多样化的趋势逐步显现,最多时候,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达到了18套之多。近年来,高考试题又呈现出了走向统一命题的趋势。年全国高考语文科共有九份试卷,年改变为8套试卷,这些变化充分展示了高考语文改革的趋于完善,渐成定局,进而展现了全国一卷制将会逐步形成。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思考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仔细分析年来的语文考题,而这些变化了的试题都能在以往的语文试卷中找到它的影子。通过分析年以来的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1、年增加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文化常识的考查被认为是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点,仔细分析后得知,早在年,高考语文试题就涉及到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题目如下:写出下列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任选两题)。(1)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房四宝”是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的统称。(3)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_____和_____。(4)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年是农历______年,年是农历丙子年,年是农历________。比较这道题和近年来融入在文言文阅读中的文化常识,笔者以为,年的文化常识题更加科学合理。
2、年新增了对叙事人称的考查。年课标二卷选择了林徽因的《窗子以外》作为阅读材料,题目是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对于这道考题,考生普遍反映较难,并把其视为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变化,通过分析历史试题我们发现,年的散文阅读《青菜》一文,文本后的命题是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年《长城》)这篇散文中,文后的命题是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很显然,对于叙事人称的考查,可以看作是对历年语文试题的回归。
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