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英特级教师在他的“人生语文”教学理念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思维核心”,笔者非常认同此观点,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到底是什么?如何提升?笔者经由李均教授和陈继英特级教师地指导,研读了谷振诣和刘壮虎著的《批判性思维教程》;美国理查德·保罗(RichardPaul)和琳达·埃尔德(LindaElder)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马正平著的《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和陈继英著的《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等论著,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批判性思维素养应当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核心内容。语文学习的过程,应当是渗透着质疑和反思的过程;语文方法应当包含质疑和反思的方法;情感也应当是与理智相互制约的。
现将一些笔者一些实践与思考记录如下,以供同行共同探讨研究。
一、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阅读教学应以“疑”激“思”,发展学生思维。激疑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的前提基础。如何“激疑”?
1.营造民主、自由开放的师生对话方式,让学生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有“着眼学生长远发展需要”的教学理念;有民主、亲和的态度;有宽容的心态。教师自身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或愿意为此而努力。
其次,充分给予学生“话语权”。
陈继英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张洁《捡麦穗》这篇课文时,上课时教师只介绍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散文,然后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阅读课文,在有疑处提出问题,无疑处也可质疑设计问题,每人设计两三个问题,15分钟后展示,供同学讨论。阅读开始,课堂气氛宁静,学生展示问题环节气氛很热烈学生既有自己对问题的思考,也有同学之间的质疑与答问。现摘录学生问题如下:(1)文中的“我”为什么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2)“她们”为什么要“捡麦穗”?文中的“我”又为何“捡麦穗”?两者“捡麦穗”态度一样吗?……
深圳北师大附中闫敬霞老师在第四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获得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她参赛课例是《拿来主义》,她的教法被茹清平评为“太大胆”,她先让学生预习质疑,然手再整合学生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课堂上,教师直接把学生的问题拍成图片,做到PPT中,直接投影,教师展示了八个组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为什么不开门见山?”“为何要写到‘大宅子’”等。教师的课堂就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引导学生自己解答。
笔者曾听过一个语文教育专家到我校给学生上公开课,时隔多年,课文内容早已模糊,但一上课,教师就环绕于学生间,让学生提问题的情景,却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营造民主、自由开放的对话方式,让学生对课文提问,就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的培养过程。
2.教师创疑引趣,激发学生思维活力。
学生能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基础,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需要教师“创疑”。教师如何提问,提什么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深圳市教科院*爱华提出“大问题教学法”,我觉得这正是教师设问方向的一个指导,尽量少问简单无思考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或直接能从书本找出不用思考的问题。教师提的问题要能促进学生思考。
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祥林嫂》时,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在学习曹禺的戏剧《雷雨》时,笔者提出“结合戏剧,谈谈你如何理解‘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笔者放着轻柔的班得瑞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想自己曾见过的荷塘?”;在学习《氓》时,笔者提出“当女人面对爱情会怎样?爱情婚姻会让一个女人产生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乐于阅读文本,争相回答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力。
3.突破“定势”,擅于“无疑处生疑”。
中国自古有对权威、正统遵从的传统。受定势及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满足于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只是记住现有的结论,不敢评价、怀疑。这就造成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较弱,所以教师要擅于在“无疑处生疑”。
宋代张载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笔者有如下几种“生疑”方法。
(1)在课题处质疑。如《为了忘却的纪念》既然是为了“忘却”,“为何还要撰文“纪念”?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如《项链》,“为何以‘项链’为题?”
(2)通过比较、求异质疑。如“《项链》中马蒂尔德的故事与“灰姑娘”的故事有何异同?与《项链》相类似的故事还有哪些名著里有?”“李清照前期诗歌与后期诗歌的比较”“苏轼婉约与豪放风格的词的比较”等。
(3)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如“传统认为马蒂尔德爱慕虚荣,你怎么看?”“祥林嫂是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形象,你怎么看?”
在学习《鸿门宴》时,我让学生对《鸿门宴》的历史人物进行评点,力求用批判性思维,尽量求新,对传统观点质疑,有自己独特的观点。现摘录部分学生评论如下:
《鸿门宴人物评析——刘邦》
龙城高中吴炜桐
从秦朝的一介亭长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实力不容小觑。从《鸿门宴》中便可探知此人除了有胆识,更是老谋深算。
……一派对项羽忠心耿耿,毕恭毕敬的话语便传入了项羽的耳里,用现在的话说,这位汉高祖人际关系搞得不错。
……一番与刘邦先前所说的相似之话让项羽无言以对,侧面体现出刘邦用人之术可谓高深啊。
……此话一出,更让人觉得所谓大丈夫,就应如此能屈能伸。礼节方面上如此细心,更何况大计。
……若他不是一个能屈能伸的君子和一个满腹奸计的小人,如何成大业?
《项羽——败于慈悲的英雄》
龙城高中*钰琪
……力能举鼎,一声大喝,敌*也会惊得四散溃逃,但不善任用贤才和大将,这是匹夫之勇。他心地慈软,说话小声细气,战士有病,常常难过得流泪,把自己的饭菜也送过去。这是乡下老太婆的慈悲。
……自刎之际,他把乌骓马赠与亭长,把身体托付予多年前的好友,让他去领功。他的死,那样光明磊落,他是英雄。心慈阻碍他成为帝王,却使他成为堂堂正正的英雄。
罗素说:“能够使学生不信,教育就成功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敢于突破“定势”。学生在此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素养逐步养成。
一、写作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
人生语文提出“思维核心,读写互动”的作文教学体系。笔者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一)时评课
时评课即让学生对新近发生的热门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现简述笔者的一节时评课如下:
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源于此前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引起争议。
我让学生先思考自身从小学到现在学习古诗文的真实感受,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根据下发的时评材料谈到古诗文很重要,谈着谈着,一个女生很愤然的站了起来:“我想谈谈我学习古诗文的感受。我小说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是语文老师做班主任,然后经历了痛苦的六年,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背《三字经》《弟子规》还有很多古诗文,背到五六年级又重新背一遍,我又不懂什么意思,非常痛苦。”她的情绪感染了很多同学,有些同学在下面小声议论深有同感,“所以,我认为古诗文不一定背的越多越好,特别是不明白意思的小朋友样的死记硬背。”一个男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这么认为,我从小就背了很多古诗文,是我爸爸妈妈要我背的,像‘花絮堪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等,我就很喜欢,我觉得古诗文教会了我很哲理,我觉得要理解的背诵,对我们生活与成长有意义这才会让我们喜欢学习古诗文。并不是所有的古诗文都是有意义的,编排者在选择时责任重大。”
学生通过讨论,从自身的角度提出了观点,小学课文古诗文可以有,但要对成长有指导的诗文,并且是能让学生理解的诗文。我还提醒学生,你在思考时,是否有从众性,或是倾向于权威。
在时评过程中,学生敢于质疑,并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
二、周记:启迪学生反省自身非理性
“人类自我中心有两个基本倾向:一是倾向于自我服务,追求个人良好感觉,却总是自私地以牺牲他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代价。……第一种动力因素是自我中心,它常常将非理性信念视为理性的。……”
抓住身边小事写周记,促使学生反思自身的非理性,优化思维方式。
我校为加强管理,在新生入学后第一次家长会,就让家长与学生一起签署“不带手机进学校”的协议。在家长会上学生签署了协议,但内心存在不满,后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