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飞
编辑
尤里卡
本文为拖鞋哥MFA考研原创作品,转载请授权
拖鞋哥MFA考研
官方微博账号:
拖鞋哥MFA考研v5
抗美援朝电影是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类型的一个分支,也是基于我国特殊的历史事件——抗美援朝战争而衍生出的一个电影类型。抗美援朝战争自年7月至年七月,持续了三年。在此之后,便涌现出了一批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
在国防大学*事文化学院詹庆生的论述中。抗美援朝电影的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七年”时期,这段时期是抗美援朝电影发展的繁荣时期,总共有超过15部影片问世。第二个阶段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年,这段时期由于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体现在电影创作上就是抗美援朝电影大幅度地减少,近四十年的时间内只产出了6部,在年之后只有1部(《我的战争》)。
而从年开始,随着《 》和《英雄连》的出现,在年还有《长津湖》、《狙击手》等四部电影抗美援朝电影的制作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成为了新的创作热点。
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到《 》,走过近六十年的抗美援朝电影在视角选择、叙事模式、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类型特征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是基于*治语境和社会背景而发生,笔者将在此做简要分析。
#Q1“十七年”时期浪漫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
《上甘岭》()在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三年即推出,影片主要讲述美*在板门店谈判失败后大举进攻上甘岭,而我*在缺水缺粮缺弹药的情况下仍在上甘岭拖住敌人二十四天,直到大反击的到来。《英雄儿女》()是更具有代表性的另一部影片,其中那句响彻云霄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就在该片中得到体现。
这一时期的影片将写实主义与浪漫化的手法相结合,形成了浪漫现实主义的影片风格。一方面,影片通过大量细节的描绘,如战争中生存环境艰难的坑道、赤膊战、大量的轰炸、尸横遍野的场景等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另一方面,也通过聚焦、放大、煽情等手段来对英雄人物进行讴歌。无论是用身体堵住敌*碉堡中机枪的枪眼,还是身绑炸弹以身殉国,都能够带着丰富的情感表达来唤起民众巨大的爱国热情。
这种影片的创作风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它力图在还原革命历史真实事件本身的同时形成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作用。这一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影响到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文艺创作的方方面面。除了革命历史题材之外的影片,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和生活题材都携带者巨大的意识形态性。
#Q1市场化时期的类型化叙事与微观视角
反观《 》(),已经具备了市场化阶段十分鲜明的类型特质。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还有获取高额的票房利润,所以它从叙事结构的建立到视听语言的使用都要时刻考虑普通观众的接受心理。在此,它使用了一种更加平民化的视角去切入,从而让观众有着更高的接受度。
首先在题材内容的原则上,它摒弃了大战役、大场面的选择方针,转而抓取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小事件——发生在 上的一场护桥之战来切入。这种小题材的选择就能够很好地同通常情况下在战争中容易被忽视的小人物结合起来,完成对他们的个体生命书写。在以往的叙事模式中,只有那些被塑造出来的典型英雄人物形象能够留存进历史,但是一场战争并不是少数的几个人就能够代表的,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的无名英雄等待被肯定。
其次在叙事结构的组织上,《 》没有采用常规的线性叙事模式,而是采用了多视点的复现性叙事手法,将影片划分为四个章节,以三个视点出发去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结构的创新正体现了商业化背景下影片创作者的新追求,打破常规的手段往往能够激起观众新颖的感受,多重视点的叙事能够使影片更具戏剧性和内在张力。
最后就是大量的电影特效的使用,这与电影制作水平的提升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战争题材影片中,会存在大量远离日常生活的奇观性场景,如枪林弹雨、战火纷飞、飞机大炮等等,所以电影特效如果能将这些场面进行逼真的还原,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影片的吸引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