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普新区航拍图
秋日的午后阳光很好
炮台山上的市民
踩着铺满落叶的石阶
呼吸着新鲜而律动的空气
放慢了脚步
在开发区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中
寻找“慢生活”也是一种别致的风景
麦英哲难得有一天的休息,他背着相机,也加入到拾阶而上的大队伍中。
在他的镜头里,那些年轻可爱的笑脸,那些饱经沧桑的面容,都像这座城市一样充满朝气与活力,又犹如胶卷影像的底片一般,虽历久而弥新。
年的春天里
宁静而原始的小渔村马桥子
正在孕育着
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
时年,麦英哲只有6岁。在马桥子街道刘家村,他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多的大卡车开进村里,其中还有他第一次见到的推土机、挖土机。而这些司机叔叔也都安排住进了村里,他的家里就住了几个操着天南地北方言的叔叔。他不知道叔叔们常挂在嘴边的“凯伐去”到底是哪个村。其实,村里的孩子甚至是大人也有着同样的疑惑。
儿时的麦英哲,背景是银帆宾馆
没有人知道开发区的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只是,他发现家里的经济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父亲在金州的一家修造船厂上班,每月的工资只有五十多元,而调回开发区一家化工厂工作后,头一个月的工资竟是二百多元。彼时,很多已经离开村里的人纷纷从城里回来了,他们都听说开发区的工资格外高。
而让所有人
都意想不到的是
开发区的建设速度
恍若昨天,还是一片片的庄稼地,转过年就立起了高楼大厦。尤其是银帆宾馆,风帆式的独特建筑设计、浓郁的海洋韵彩,让人叹为观止,来到开发区必须在这里留个影,才能不枉此行。而麦英哲也赶时髦在银帆宾馆前拍了张照片,直到现在他还时常端详自己儿时的风采。
麦英哲讲述银帆宾馆周边建筑的历史变迁
他说
在一个孩子的眼里
30年前的开发区五彩城
就是一座童话之城
五彩城里,那些魔幻而曼妙的墙画,给成长的岁月平添了许多五彩斑斓的记忆。而这些记忆,是那么的柔软与温暖,一旦打开就恣意流淌:金马大厦当时就是地标式建筑,尤其是大厦门前,一匹很精神的马,闪着铜质的光芒,骄傲地矗立着,聆听来自全世界的声音,让人不得不佩服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直到长大后
麦英哲才知道
开发区街头那些别具一格的雕塑
竟都出自
美术大师韩美林之手
由此可见
开发区人的慧眼如炬
麦英哲回忆说,他当年和小伙伴们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时,经常在宽阔的大马路上“撒欢”。因为,半天也不会有辆汽车从身边开过。那时候,他的父辈们都抱怨说,“真是有钱烧的,修这么宽的马路。”可是,三十年过去了,当一些城市饱受交通拥堵之痛的时候,车水马龙的开发区依然能够秩序井然,不得不由衷地为当年的城建设计者点赞。
因为工作的关系,他曾经采访过第一批开发者,他们骄傲地说,借鉴了南方特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在规划方面,大连开发区又听取了很多国内外专家的意见,按照现代城市的标准做规划。
年开发区马桥子街道与现在的对比
金普新区宣传部提供
“为了便于未来发展时能够更好地衔接,不是单纯在起步区建设开发区,而是在控制区内筹建起步区。同时考虑到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在规划方面做了很多前瞻性的思考。”
他们听从了新加坡一位城市规划专家的建议,城市道路不在宽而在于疏,大连开发区在规划时充分地考虑了这个意见,围绕炮台山为中心勾画出环形的道路框架。现在开发区金马路等十几条大路上,都能看到很宽的绿化带,而鲜有人知道,绿化带下面,都是密布的城市排水管网。
东北大街这样的交通主路,控制红线都达到米。大连开发区在一些建设路径的设计上就很与众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埋头做“七通一平”,最初的几年都没急于招商。
“当年在做基础建设时,我们多花了很多钱,把除了路灯之外的所有管线都埋在了地下。”“把钱都埋在地下”,这一点现在很多城市建设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当时,这绝对是超前的规划。
但也正因如此,很多外资企业做选址的时候被深深地打动,在他们看来,这是对历史负责的做法,也体现了一个城市吸引外资的气度与胸怀。
上世纪90年代初,麦英哲家动迁上楼了,分到的房子在新桥小区不足60平方米。他说,他们那几十户人家是刘家村最后一批离开的原住民。从瓦房搬进楼房,一切都是新奇的。
再也不用到井里挑水吃了,冬天上厕所也不怕冻屁股了。只是,习惯了侍弄庄稼,邻居们都闲不住,纷纷在楼前的空地开了荒,种些时令蔬菜,更有的人把鸡鸭鹅狗也带到了楼里。
从农村住进了城里,身份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思想观念就转变了,城市文明与传统陋习在这里有一个激烈碰撞的过程,走向文明注定是一个长期而痛苦、艰苦的一段路。
尽管突变与阵痛并存,希望与失望相伴,但是过去的渔民、农民在这场大变革中演变成为市民,却是不容回避的历史选择。
农民动迁和失地农民再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这关系到开发区的稳定和发展。开发区没有把征地费用直接发给失去土地的农民,而是用这笔钱组织农民办企业,较好的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
麦英哲说
他们村就把失地农民组织起来
成立了一支建筑施工队
只是谁也没想到
这支由刘家村农民为班底的
建筑施工队越干越红火
并不断地扩大规模
实力逐渐壮大起来
后来发展成为赫赫有名的
开发区城建集团
上世纪90年代末
麦英哲考上了大学
当时之所以选择大连大学就是因为这座大学就在大黑山脚下,他要在家乡的这片热土上亲眼见证开发区的不断发展壮大。
当时的公交车还没有那么发达,他每个星期天都要骑自行车领着同学们到开发区“逛”。他们“逛”得最多的不是商业街,而是工业区。因为,很多同学都想着毕业后要留在开发区。
万宝至马达、佳能、东芝电视、日本电产……世界知名企业的进驻,不仅提高了开发区的知名度,也解决了农民劳动力。但是,让开发区更为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大胆突破禁区搞“借鸡生蛋”,破天荒地将“土地资本化”,盘活了土地,把死钱变成了活钱。
大连工业团地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开发区以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给日本财团,再由日本财团成片开发,面向日本企业招商。这一破天荒之举,打破了旧有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的规定,在土地使用权的改革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
不出几年
大连工业团地共投资企业
77家
总投资额
13亿多美元
向社会提供了
3.2万个
就业岗位
这是一项突破
更是一次开放
年大窑湾码头
于海青提供
现在的大窑湾码头
赵光辉提供
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开发区解决了自身开发能力不足的难题,还获得了土地出让资金,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使原来的开发区由单方面招商引资,变成中外双方共同招商引资,借助外方的力量,引进了一批高水平的项目,带来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就业、税收等诸多方面获得收益。更重要的是,工业团地的成功运作,引领了后来苏州模式的诞生。
当初的商业街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就变得格外冷清,只有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像独孤的舞蹈者,自顾自地旋转。
麦英哲说
随着更多企业的进驻
也使得更多的外乡人
涌入了开发区
也融入了开发区
开发区的大街小巷变得拥挤起来,小区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来的时候,人间烟火的味道弥散开来。此时,开发区便温暖起来。
年,大学毕业后,麦英哲有幸进入到了大连开发区报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而这得天独厚的工作机遇,让他可以用镜头记录下开发区的每一次大发展、每一次大飞跃。
麦英哲的相册中,最多的就是开工开业的照片。每每接到这样的采访任务他都欣然前往。因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开发区人能够亲自见证开发区的每一步发展,不由自主地就会生出自豪感。
当年在保税区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绘就宏伟的汽车城蓝图时,恐怕当时与会的媒体人都觉得这只是好高骛远的纸上谈兵,但是他却坚定地相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开发区人一定会完成目标的。
作为媒体人
麦英哲见证了
第一家汽车企业进驻汽车城
汽车厂破土动工时
他在现场
第一辆汽车下线时
他在现场
第一家外资汽车企业开工时
他在现场
第10万辆汽车下线时
他在现场
……
他骄傲地说
他见证了
开发区汽车产业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的巨变
他也看到了
创业者的艰辛坚忍
更体会到了他们的开心与幸福
大连金普新区建区当初,金马路南端的第二条东西贯通道路--*海西路诞生,昔日道路两侧*土临建,今日*海路高楼林立、商铺云集。
金普新区宣传部提供
而当开发区与金州区、普湾新区强强联手组建成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时,麦英哲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工作岗位,他从报社来到了金普新区商务局工作,直接参与对外招商工作。
麦英哲
“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曾是金普新区的引资主力和产业支撑。但随着产业升级换代,这类企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金普新区审时度势,把握产业趋势,优化引资内涵,将优化项目投资、推进转型升级、转换发展动力作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为此,金普新区安排3亿元产业招商引导资金,用于智能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用于航运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项目,用于金融、类金融、大宗商品交易等新业态企业的引进,并对境外经贸工作站、招商代理、异地商会等给予资金扶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创建中外合作产业园区。
打破以往粗放的招商方式,打破引资的国别界限,按产业类别,成立高端装备、通用航空、跨境电商等7个招商小组,实施产业链招商、精准招商和定向招商。
在项目策划上
强化“单体项目策划”
与“产业集群招商策划”相结合
丰富产业集群招商
和产业链招商理念
策划汽车配件产业园
航空园
机床工业园
医药化工产业园等
优势产业园项目
实行园区主题概念招商
一系列的优化组合,使一大批拉动力强、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其中包括辉瑞制药、大众变速器、佳能等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强企业投资建设的近百个项目在金普新区安家落户。
上世纪80年代末,站在炮台山上拍下一幅海陆相连的“大场景”图片,30多年后,站在大黑山上拍下一幅同角度的大场景图片,改革开发带来的变化如此巨大,我们无不感叹。当年一片玉米地,刚刚形成基础的抚顺街与*海西路对接,如今,抚顺街的道路已被楼群掩映,一座现代城市代替了30年前的玉米地,这片热土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大连金普新区。
摄影记者刘兆龙
麦英哲说
对开发区的爱
他全部都装进了镜头里
他通过相机的镜头
找到了开发区的精神
找到了一种向上的力量
来源:行游大连
策划执行:大观新闻新商报记者孙广洋
文字:大观新闻新商报记者韩顺兆
图片及视频:大观新闻摄影记者雪林(除署名)
编辑:杨杰、徐琳
校对:刘嵘、张*
责编: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