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日思录什么是观点与感性材料一 [复制链接]

1#

第二次是观点与感性材料的打磨,附件是打磨记录:

Q---罗老师的视频课程,讲了如何表达观点及使用感性材料,听后反而是不知如何去写了?

A---罗老师讲的课程,是教我们如何做好一门课程。表达观点、使用感性材料是做好课程中的一讲。

课程有很多类型,比如学科类,有讲历史的、心理学的。还有方法类,如做计划与物控管理,是提供方法的。罗老师课件中的观点,是统称,有观点就提供观点,没有观点,就是提供方法,就等于前一周学的新方法。

方法就是一个壳,将方法提炼出来,就是观点。比如你课件中“体系化管理”,就是你的观点。

罗老师讲了认知起点与认知终点,你的认知终点就是你的观点,同时也等于新方案。

Q----如果认知终点是体系化管理,那么认知起点呢?

A----在你这个课件中,认知起点就是旧方案,就是行业中最大公约数的方案,不能做到百分之百。

课程就是带领听众从认知起点走到认知终点,从旧方案走向新方案的过程。

Q----在第四讲中,要用感性材料,而每家企业的材料不一样,要用什么材料?

A----在你的课件中,材料就是现象与案例。这个案例是服装行业大多数企业在使用的方法,TA就是我们课件的认知起点。材料是在课程框架完成后,填进去的肉。

比如说我在这个行业做了20多年,吃了很多亏,踩不不小坑。在这过程中,发现一个大部分制造企业都遇到的,对计划与物料的管理不太好。也可能是同行坐在一起交流,大家讨论较多的一个话题,就是说销售没做好,还能缩减成本、改变策略,但前期物料没管好,积压库存,就是白白的损失。

这是一个现象,你可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有一个老朋友,他去年遇到什么问题。本来只需要多少物料,结果按旧方案订多了物料,损失多少。大家遇到这种问题,肯定是都会想办法解决,常用的方法是什么。比如说第一种方法是什么,效果如何?可能会控制住,但又会产生其他问题,这个方法不够好。有企业会使用第二种方法是什么,效果如何。。。这个方法也不够好。

整个行业都有这个痛点,大家也在探索一些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够好。我作为行业的一员,有一套方法,用过有效,而且反复用反复有效。我觉得特别有价值,我分享给你。

这里你就可以说,为什么前面那些方法为什么不理想,效果为什么不好,本质在于前面是点状的管理,而我是体系化管理。本质在于管理的思维模式。

什么是体系化管理?就是课件中说的3个步骤:人、工具、流程。第一步如何,第二步如何。如果第二步特别关键的话,你就要展开成具体环节,这什么是这些环节,能达到什么目的。最后这三步是如何达成体系化目标的。

讲这三步,其实就是在填案例的过程。只有将这些案例写出来后,才能找到可以感知的素材,并传达给用户。没有必要一步到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英华·三全育人

文化为国家和民族振兴提供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重要因素,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是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在原有校园文化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围绕“三全育人”改革路径,挖掘渠道、拓宽思路,结合教育层次、办学特色和文化定位,以人文教育为理念,通过物质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多方面打造特色文化育人氛围,努力构建“大思*”的深层内涵支撑和有效途径载体,为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基础的全球治理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以人文教育为理念,

凝聚人心,引领青年

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核心目标和发展动力。年以来,英语学院创新性地将英语专业回归其人文学科属性,以人文化的教学为改革与发展理念,提出“英语专业不是学英语的专业,而是通过英语来学习人文社科知识,培养人文领域专业人才”的理念,提倡“语言技能训练人文化,人文课程技能化”,既夯实学生的语言技能基础,又在语言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扩大学生人文视野,健全人文知识结构,培养人文情怀和思辨能力。学院紧密围绕“人文理念”开展文化育人工作,以“传承人文传统”、“传递人文情怀”、“传扬人文精神”为思路,以“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方重翻译奖”和“四大系列讲座”、“研究生学术训练营系列讲座”、“人文实验班”系列讲座等为载体,强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

传承人文传统,

培育校园文化精品活动

1.以“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为载体,

融汇中外,演绎经典

“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乃至全上海高校的校园文化优质品牌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21年。文化节最初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大二年级以班级为单位排演莎士比亚经典剧目,从剧本、台词到语音语调,都由专业课教师进行指导。为继续深化以莎翁戏剧表演为形式的活动内涵,深挖莎剧的现实意义,强化第一课堂《莎剧欣赏》、《西方戏剧精华研究》等课程的教学效果,自年,该活动由最初单纯的戏剧表演发展为集学术、文艺、寻访、戏剧等多种形式的“莎士比亚英语文化节”系列活动,从筹备到闭幕持续近3个月,贯穿整个春季学期。

系列活动中,英汉双语影视作品配音大赛,鼓励参赛学生对电影文本进行研究与翻译,发挥潜能和创意,展现人文底蕴才华,不仅体现了英语专业人文教改的丰硕成果,也为广大同学搭建了提升翻译能力、展现配音表演功底的有力平台;莎士比亚人文主题系列讲座,如上海戏剧学院刘明厚教授的《莎士比亚及其悲剧》、上海外国语大学史志康教授的《为什么说莎士比亚是超越时空的巨人》、复旦大学张冲教授的《视觉莎士比亚:经典的改编与改编的经典》等,精彩的内容和富有感染力的讲述,带领同学共同感悟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超凡魅力,深入探索莎士比亚描绘的人生地图;“莎士比亚人文主题征文大赛”、英伦足迹寻访、烛光诗会经典诗文诵读赏析、莎士比亚生平及作品大型展览等活动,通过文字、图画、声音展现莎翁文学魅力,带动学生体味人文主义的浪漫情怀;作为整个英语文化节的闭幕式暨戏剧公演,学院师生倾力筹备,全新演绎莎翁经典剧目,通过近3个月的精心排练,在舞台上诠释经典、展现风华,品味英语之魅.

2.以“方重翻译奖”口笔译大赛为契机,

见贤思齐,发扬蹈厉

方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乔叟研究专家、翻译家,陶渊明诗文翻译家,中古英语文学专家,比较文学家,英语教育家,曾长期在上外任教,是上外英语学科奠基人。方重先生以其高拔的精神品格、渊博的人文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杰出的翻译成就,成为“格高志远、学贯中外”之典范。为纪念方重先生,铭记人文传统,年学院汇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团队之合力,设立“方重翻译奖”口译、笔译大赛,打造校园学术文化、人才培养的展示窗口和特色品牌。

“方重翻译奖”口、笔译大赛从启动、投稿、评审到颁奖持续2个多月。每届参与比赛人数百余人,颁奖典礼暨口译决赛吸引全校师生观众超过三百人。笔译比赛形式为:参赛选手根据大赛组委会公布的汉译英、英译汉材料,择一翻译;英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专家教授、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团,对参赛作品进行两轮评审,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口译比赛形式为:参赛选手对组委会给出的中文、英文选段进行交替传译(统一在同传教室进行听音录音),由英语学院专业教师对录音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入围口译决赛的6名同学。现场交替传译,由英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6名专业教师组成辩论双方,每方3人,针对辩题,上半场用中文、下半场双方互换立场后用英文进行辩论;遴选出参加口译决赛的6名同学,分别跟随一位老师进行交替传译。口译决赛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嘉宾老师的雄辩滔滔,见证参赛同学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口译才华;每年辩题的设计,注重引领学子进行探索与思辨,深刻认识大学教育及人文精神的本质与内涵。

年5月举办的第七届“方重翻译奖”,共收到口译报名30人、笔译作品份。辩论口译大赛暨颁奖典礼得到高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