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彭琰/文钟华登/图
11月30日晚,是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的收官之夜,从“城中村”到“示范区新型文化社区”——福田区*协委员社区论坛暨第十届“阅读与社区论坛”在福田区水围文化广场举行。
以主持人、海天出版社原总编辑毛世屏的话说,深圳文化界人士要在这个已不像城中村的原城中村,讨论一个关于从“城中村”到“示范区新型文化社区”的话题。
城中村是有颜色的,五彩斑斓,它们让深圳摄影师海国梁去奔跑、去俯身、去捕捉。海国梁回忆了自己在蔡屋围等城中村的居住经历,以及那些让他记忆犹新的照片。
城中村是有“囧事”的,哭笑不得却真实可爱。毛世屏描述了自己在城中村的“艳遇”:有牙签从对面的“握手楼”飞入煮饭锅,有鱿鱼丝等杂碎的下水从临街餐馆里泼出来,在自己的皮鞋前恰到好处地嘎然而止……
城中村是有故事的,乡音乡愁加一壶老酒,惆怅烟消云散,温暖点燃豪情,这里成了心灵第二故乡。深圳报业集团*组成员、深圳商报总编辑丁时照分享了他住过的城中村、眼中的城中村和心中的城中村。由水围村里的两笼灌汤包、一碗牛杂汤说起,丁时照谈起了城中村在创业路上给城市、给个人带来的温度。
30年前,深圳商报创业之初,编辑记者在清水河街道泥岗村找到了自己的“部落”,每天骑着自行车出“村”采访,晚上再回“村”写稿。年,在深圳市直机关工委开展的结对帮扶活动中,丁时照再次回到了那个出发的“起点”——现已改叫泥岗社区的地方,这里依然充满烟火味。
有多少新村,在丁时照30年媒体生涯中,眼见它们一砖一瓦一墙地建成,有的已从“草莽”荣升为标杆。而现存的城中村,未来应该是什么模样?丁时照认为,城中村应该是美食之乡。由于成本高企,很多的饭馆酒肆提供了“高冷”的环境,却做不出有“锅气”的饭菜。“人们可以来城中村吃香喝辣,把酒言欢。”丁时照说,当人们在一个听得到乡音感受得到乡情的地方聚集,很有可能催生新文化,“带着露珠的文化”。
对此,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董事长尹昌龙表示赞同。他认为,尽管城中村存在某些隐患,尽管深圳土地已然稀缺,但大拆大建未必是城中村的最佳选择。城市除了体面外还需要有温度,艺术化改造后的城中村,与“不喜欢整齐划一”的设计师、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气质高度匹配,文化创意业在城市有了低成本的空间,从业者的栖息地将成为产业的发源地。
“城中村和高楼大厦就如一对恋人,身份悬殊,却如胶似漆。”深圳著名文化学者胡野秋携新作《深圳传》来到活动现场,他在书中用专门的章节描述了作为深圳城市生态一部分的城中村。他认为,“城中村”是深圳给全国贡献的新词,这些与高大上的写字楼一步之遥的城中村,让难以计数的年轻人在深圳扎下了根。“光靠GDP,深圳无法成为人人向往的宜居之地。”胡野秋认为,移民文化、市民阅读文化将是深圳最有特质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