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尸体打交道,似乎每天都在上演惊悚电影,但事实上,真有一种职业靠着捞尸养家糊口,这也是生活的主要来源。
生活在*河流域的魏职*大叔就是这样一个人,如今他已经近50岁,每天出海捞尸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被公认为“最不吉利的职业”
在老人们的眼里,和尸体打交道,很不吉利,用封建的说法来说,这是“阴间人”,和人相处久了不吉利。
所以对于魏大叔来说,他们的生活圈和朋友圈极其简单,工作中只有三样东西:水、船、尸体。
古人说,船能载舟,亦能覆舟。
而水,孕育着生命,也吞噬着生命。
古往今来,因为溺水而失去生命的人不在少数,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撑着小船,日复一日地行走在水里,负责打捞这些在水中消失的生命。
捞尸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胆量,魏大叔说:“干了几十年了,也没有什么害怕的了。”
所以在水上生活的人,早已经对这些东西司空见惯了。那么为什么他要选择这个职业呢。
据魏大叔说,他之所以十几年如一日干这个工作,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可以养家糊口,他的老师傅告诉他,捞尸是一个既可以积德又可以赚钱的好事情。
很多尸体青年人较多,他们可能是不慎落入了水中,家里人为了保存全尸,就出高价来让他们捞尸,而且这也是积德行善的好事情。
所以这个原因让他鼓起勇气加入了捞尸大队,除此以外,还有个重要的原因。
在水上生活的渔民其实很多,但是他们只肯救人,不肯捞尸。因为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捞死人,用他们的说法就是“触犯河神”,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天马行空,但长期在水上生活的渔民对此深信不疑。
这才产生了专门以捞尸为职业的捞尸人,但他们和渔民的生活习惯是截然不同的,首先用的工具不同。
渔民打渔主要用渔网钓鱼竿,但他们要用到的是扁担和排钩。
接到捞尸的任务后,他们就会撑着小船过去,到处查看尸体浮在哪里,然后用绳子做成套,勒住尸体,一路拖到岸边。
但是有的尸体是下沉的,他们就要用刀钩子把尸体勾住,然后拖到岸边上。
当然其中还有个重要的细节,如果是冬天还好,溺水者穿着很多衣服,可以勾住衣服,如果是夏天,就只能勾住身体部位。
作为捞尸人,尽量保证不破坏遗体最为关键,所以他们会尽量勾住手腕和脚腕等。
实际上,对于捞尸人来说,找到尸体和带回尸体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主要的还是尸臭味。
魏大叔说,尸臭这种味道一辈子都洗不掉,因为死者的时间不定,有的几天,有的几个月,但是作为一位职业捞尸人,他们会尽可能对死者尊重,也算是对死者家属的交代。
工作时间上看,捞尸人一般没有休息天,24小时待命,因为他们不光是捞尸,还有救人的工作,如果接到命令,有人刚刚跳河,那就要快速去救人,所以他们通常还有一定的救人技巧。
此外,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一年也就休息春节的15天假期。
据一位叫陈峰的捞尸人说,他每天都是5点出发,每天拿着望远镜在大河上巡视,夏天的时候任务最多。
因为夏天下水玩的人多,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就会溺水身亡,他说:“我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打捞5具尸体。”
从陈峰的话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对水没有敬畏之心,常常在水里玩,但是水下的情况很复杂,说不定就会出现意外,这也是捞尸人一直关心的问题。
出门在外,他们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饮用水,通常会在水桶里撒上一种消*用的*色粉末,等里面的杂质沉淀下去就可以饮用了。
“我也不知道这个粉末有没有用,也就是心理安慰吧。喝这种水,估计我老了以后会烙下病根。”
没有做过这份工作,或许永远无法体会捞尸人的难处。
捞尸真的是暴利行业吗
12年前,3名长江大学的学生为了救两名不慎溺水的孩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有人为此炒作,说“捞尸人”赚的血盆满钵,这到底是真是假。
比如《江汉商报》的一个记者曾经拍下一张著名的“带尸要价”的照片。
照片中显示,一个穿着白色衬衫的老人在船头严肃地站着,似乎是在和岸上的人沟通什么,他的手上扯得正是勾着尸体的绳子。
经过调查,这个大爷就是当地打捞队成员,他们对于捞尸是明码标价的,每具尸体费用1.2万。
当时长江大学校方缴纳了元的押金后,捞尸队才去工作打捞。等到他们打捞回来后,这个白衣服老人,突然要价3万。
由于事发突然,岸上的另一方认为这不可思议,逝去的人还没有入土为安,现在就要花费这么多钱,所以很多学生哀求这个老人,把尸体交给他们。
但这位大爷为自己的职业打抱不平,一直没有松口,这件事也被新闻推到了风口浪尖,大家纷纷斥责捞尸人道德败坏,“挟尸要价”,天理难容。
是是非非,其实没人知道,这位老大爷到底为什么突然加价,但值得肯定的是,这份工作是极其艰难的,不仅被人看不起,而且也赚不到多少钱。
据捞尸人陈喜阳说,他从80年代就开始捞尸,由于他面对过各种情况,所以在下水捞尸前,一般都会和死者家属商量好价钱。
慢慢就制定了行规,即“先讲价付款,后下水”,为了防止死者家属最后不付款。
当时他们打捞队是三个人,工资是60元,一个人算下来顶多20元,如果派出所或者有关部门安排的工作,工资会高一点。
陈喜阳说,这份工作的收入极其不稳定,大多数收入是死者家属为了表示感谢给的“辛苦费”。
但是在外人眼里,这份工作成为了坐享其成,轻松简单的模式,事实上并非如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份工作,上了年纪的老人你不会独自出海,一般会组成团队,所以捞尸的收入并不理想。
但是他们秉承着当初的一份执着和死者的尊重,就几十年如一日慢慢坚持着,用魏大叔的话说:“能养家糊口已经不容易了。”
近年来,很多水电站的建成,从某种意义上给捞尸人带来了一些机会。
比如20年前,*河小峡水电站建成,这让*河上游的流速变慢了不少,同时还拦截了上游飘下来的垃圾,这样以来,捞尸人就不用茫无头绪地寻找了。
与此同时,在所拦截的垃圾中,还可以捡起来不少的饮料瓶子,换成生活费,*河边上的捞尸人魏大叔就是这样一位。
捞尸人的一天
魏大叔把自己称为:寂寞生命的守望者。
魏大叔在村里小有名气,如果谁听说有了“单子”,第一时间都会联系他留意一下,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份工作可能是惊悚电影。但对于魏大叔,这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一点都不害怕。
魏大叔出门一般在凌晨5点,因为这个时间水面上最为安静,他可以在第一缕曙光前驾驶着快艇在水上奔驰。
从他住的地方,一路向下,行驶到下游6公里的水域,然后查看浸泡在垃圾堆里的是饮料瓶子,同时在不停地翻看着有没有尸体。
他说:“这段水路散发着一股股的腥臭味,成群结队的苍蝇在这里徘徊,周围的村民路过这里就会快速离开,认为这里是*门关。”
如果一连3个小时都没有收获,魏大叔就会返程,因为早上9点,不适合在水面上活动。
如果打捞到尸体,他会小心地把尸体打捞在船上,然后在遗体的口袋里找一找,看看有没有手机或者身份证之类的东西。
然后用笔记下来打捞的时间,还有身上的遗物等,但他也有一定的经验,如果尸体高度腐烂,一般是没有人认领的,所以他会放弃或者交给有关部门。
在费用上,魏大叔对外的宣传的费用是1.5万,但很少收齐过,有的家庭条件不允许,央求他几百元工作,他也只能做好事了。
在魏大叔看来,虽然这也是一份工作,但还有人情世故在里面,他看到一些家属面对遗体伤心欲绝,他不也不好意思再火上浇油。
魏大叔说,他最多时候一年会打捞上来50具尸体,收入也有几十万,大多数都是自杀的男性比较多。
但在他心里,还有个极其严重的问题需要思考,那就是找不到接班人。
年轻人不愿意干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多数年轻人更愿意做体面的工作,坐在办公室操作计算机,但打捞尸体也是一种需求,魏大叔对此很犯难。
当初他步入这个行业,是老师傅传承下来的,他现在已经习惯了,可是身边却没有一个跟班,如果这样下去,捞尸人这个行业会逐渐失去。
而大多数人不愿意把这当成主业,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德的绑架。
兰州市某公安局一位治安大队队长统计,从年开始,他们处理过的*河浮尸超过具,但这只是这个流域的冰山一角。
所以捞尸人的存在是不可缺失的,但问题是,很多家属认为捞尸是责任,关于道德,不应该要那么多钱。
魏大叔回忆,记得有个王先生来辨认尸体,让翻动尸体,魏大叔说翻动需要元,后来翻过来后确认是自己的儿子,然后讨价还价后最后以几千元成交。
实际上,对于魏大叔的几个捞尸人来说,这点工资远不够他们的出海成本,但是他不能在王先生的伤口上撒盐,最后还是以低价成交。
魏大叔认为,这和一般人的工作没什么两样,他也不想为死者的家属背上道德负担,但也不会拿自己的生活费作为补偿。
但是低价出海,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而捞尸人大多由普通村民自发形成,外界要求他们对死者家属慷慨大义的确不太现实,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和个人素质令人担忧。
如同一位评论家所说:捞尸人不是天生的恶人,因为行为的职业化,他们很难承担道德楷模的义务。
魏大叔说:“如果我不去做这个行业,我们村很少人去做,总不能一直让尸体泡在水里吧。”
说到继承的问题,已经步入花甲之年的魏大叔十分难办,但是他已经决定把一些水上的本领教给儿子,至于儿子以后干不干这个工作,还是一个谜题。
写在最后
自古以来,捞尸人一直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捞尸的成本逐渐增高,他们和“救援队”都成为了这个社会的无名英雄。
但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说,还没有为逝者操办后事,就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无论如何都不愿意,但是也是无可奈何。
一位教授曾说,仅仅靠着道德的约束,是兜不起社会底线的,制度永远无法覆盖人性,但良性的制度却可以激发美好的人性。
所以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随着这个行业的管理系统的完善,不管是捞尸人还是救援队,他们所面临的道德压力会越来越小,这个社会也会有更多的爱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