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林晓蕾颜祥子记者钟瑜)红砖白墙、斑驳飞檐、鱼鳞瓦片……一座座闽南特色红砖古厝彰显出厦门市海沧区青礁村背后的文化底蕴。人杰地灵的青礁村,跨越宋、元、明三个朝代,曾涌现24位进士,包括颜师鲁、颜继祖等,有“闽南进士名村”的美称。这里既有延续千年的耕读文化,也有名垂青史的缙绅望族;这里既是保生慈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开台王”颜思齐的桑梓故里。
书院广场
近日,中国商报记者走访了坐落于厦门海沧西南边的青礁村。这座村庄建村可上溯到北宋年间,是海沧最古老的村落之一,由芦塘等七个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余人。如今,青礁村芦塘社循着历史的记忆,修葺古建焕发古韵新风,留住了历史,也留住了无处安放的乡愁。
嫁到青礁村芦塘社十年的海沧青礁村党委委员陈欣怡见证了这里的蜕变,她感慨道:“在政策支持与村民合力改造下,芦塘社现在交通便利了,配套设施完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从杂草丛生的村庄,到实现乡村振兴的“风水宝地”,芦塘社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道路。
芦塘书院广场
汇聚民力共建美好社区
记者踏入青礁乡愁馆,馆内由毓秀古村、崇文重教、淳厚家风、乡村振兴四个单元组成,展示了青礁千年古村的沿革变迁、历史遗韵、璀璨人文,让历史生动鲜活起来,再现了“我们参与了,村庄就变了”的乡村振兴“青礁样本”。
在改造提升中,海沧区领导时常走进村庄听取民意,从上至下一条心实现乡村振兴。看到领导的心意后,抱着对乡村环境提升的期待,芦塘社村民林亚花无条件让出自家土地让村庄拓宽道路、拓建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用。林亚花表示:“看到现在环境变好了,我心里也很开心。”
村民跟随着林亚花的步伐,形成了让地的风气,从推动“启民智”开始共同打造美丽乡村,现在拓宽的道路不仅便利了生活,还成为乡村风貌的点缀。
为了更好地重振村庄,青礁村充分激发村民的主人翁精神,定期开展民意征集,共收到群众意见83件、采纳38件,形成20余个项目库。在乡村提升改造的过程中,聚民力、汇民智已成乡村特色。
儿童公园
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振兴
近年来,青礁村在党建引领下,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作为“省级人居环境试点示范村”和“市级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芦塘社通过修复古建筑群、引进研学产业、建设污水处理系统等社会治理工作,开启了产业兴、环境美、乡风淳、治理效、生活富的蝶变。
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青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积极打造全省首批“金牌旅游村”品牌;通过文创衍生产业,引进社会民企投资,建设芦塘研学基地等项目,促进周边民房出租、村民就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有效增加村民个人收入和集体收入,确保村民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在芦塘社内文圃研学芦塘基地还原了高颜值乡村田园生态场景,被打造成为“农业+教育”的典范性乡村振兴项目。据陈欣怡介绍:“研学基地投入后预计能给村庄带来二三十万元的额外收入,提升集体经济,为海沧片区的乡村振兴起到强有力的引领效果。”
年青礁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余万元,彻底扭转了经济薄弱的状况,并通过研学基地盘活闲置土地亩,预计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周边平方米的民房出租、村民就业。
昆虫馆在建中
传递爱心构建“大家”意识
爱心睦友邻的传统与青礁村的历史一样绵长,爱心在青礁是一种家风的传承。年正式成立的青礁“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是一支热心公益、不计报酬的村民自发成立的队伍。芦塘社村民余芳是团队的带头人,她说,“热爱自己的小家庭,同时也要关爱社会大家庭”。
在感召之下,更多村里妈妈们走出“小家”,构建“大家”。当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办,“爱心妈妈”队伍自发当起管理员、维持秩序。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妈妈们在村医的指导下,每日为一线防疫站点送去抗疫茶与中药。
不仅如此,在余芳的带领下,妈妈们学习制作手工艺品,并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进行销售。此外她们又以古法手艺制作特色花茶、海蛎饼、石磨豆浆等乡村小吃,打造乡愁味道,从小产业做起,嫁接乡村旅游,使村民找到归属感、认同感。
小芳工作室
两年前,青礁村为了让老人老有所依,经由村民及周边企业自发捐款设立了幸福食堂,每周一至周五,年满75岁的老人都可以到幸福食堂享用免费午餐,此外该地还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场所。为了让小孩幼有所养,传承耕读文化,在青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爱心妈妈在放学后为村中儿童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实践站管理员颜宝华说:“芦塘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退休后能来这里照看孩子写作业,看着他们一张张的笑脸,我们都开心极了。”
为村中儿童提供“课后延时”服务
村前溪水潺潺,村后青山如黛,村中乡风文明,这里不仅留住了乡愁,乡村旅游项目也遍地开花,芦塘社村民正向美好生活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