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一声汽笛拉响,迎着重庆开埠的浪潮,你破土萌芽;年,党的二十大,吹响新征程的号角,你迎来岁华诞。百年沧桑刻下了风雨的痕迹,薪火相传赓续着宽仁大爱永恒。你从战火中走来,跨越世纪风雨,你抖落双肩的风尘,成长在当今时代,沐浴着祖国盛世的春风,谱写着辉煌的篇章。即日起,上游新闻联合重庆医院,开设“百年宽仁大爱永恒|百年峥嵘”系列专栏,忆百年峥嵘岁月,看今朝宽仁大爱!
守护(年——年)大事记》》
年,医院正式合并,改名医院,医院。同年,医院购置了第一台小车以供出诊使用。
年,医院奉命疏散,主体迁址歌乐山,同步开设曾家岩分院,并留下一支急救队和手术队。
年,国医院提写了院名。
年,医院迁回戴家巷原址。
年,陈文贵返院任医务主任,主持医疗工作,后任副院长。
年,医院重修门诊部,眼、耳鼻喉科合并为沙眼防治所,并成立了中心供应室、入院处、特别营养室。
年,医院与川东行署达成协议,医院,并成立了新的董事会,属川东行署卫生厅领导。
年12月29日,重庆市军管会正式接管,医院彻底摆脱外国教会控制。
抗日战争时期,整个重庆陷入“黑暗”:血流成河,哀鸿遍野,山河垂泪。国难当前,医院勇担使命、救死扶伤,以血肉之躯撑起伤员们的希望,在硝烟之中筑起白色围墙,于战火纷飞中守护生命,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贡献出“宽仁之力”。
抗战中勇担使命
不畏风险收容、抢救伤员
年1月1日,宽仁男、女院正式合并成为医院,对外仍称“医院”。此时,随着北京协和华西医学院的毕业生加入,医院已根据功能分出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眼科、牙科,全院上下拥有张床位。
那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日军矛头直指作为中国战时陪都的重庆。年10月开始,残酷而漫长空袭如梦魇般笼罩着这座城市。
(抗战时期,医院为避日机轰炸,迁至歌乐山。)
年5月3日,一阵急促的防空警报响彻在重庆上空,涂有血红圆盘标志的轰炸机飞临重庆上空,屠杀开始。重庆大轰炸从这一天起,正式拉开序幕,医院多次遭到炮火侵袭。为了躲避狂轰滥炸,医院奉命疏散至歌乐山成立分院,全部的张床位以及临时搭建的棚屋,均用于收容、救治伤员,同步在曾家岩成立分诊所,城内留下急救队、手术队。那时候,总院的急救队负责到轰炸现场收治被空袭炸伤的民众,医院附近的防空洞进行轻伤治疗,而位于陈家湾男子中学的手术队则利用蒋医院赠送的救护车,运送重伤病人至歌乐山,以实施下一步治疗。
(年6月,医院流动手术队在彭运煊的带队下,自白市驿救护归来,照片拍摄于曾家岩分院门口,该救护车为宋美龄所捐赠)
据当年队中的一名护工刘大宾回忆,“那时所有人都时刻准备着,一听到防空警报,就抬起病人往防空洞跑。医院附近的防空洞里都设有手术间,病人转移到防空洞里可以继续手术。”
……
重庆能够在日军持久而残暴的空中屠杀中屹立不倒,背后是军民永不言弃的坚毅抵抗,是社会各界的众志成城,也离不开医院不畏风险的守护。这一时期,医院因救治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与认可,时任国民政府医院题写“医院”院名,以彰嘉许。
(国民政医院题写“医院”院名)
从“宽仁”到“川东”
医院终于回到人民怀抱
挺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年8月,胜利的欢呼声取代了以往日机的轰鸣。医院也搬回戴家巷重振旗鼓,医院进行修缮,医疗业务也逐步恢复正常。
在年初期间,时任院长的美国人锐朴邀请返回永川老家医院副院长兼医务主任。抗战时期,日军在湖南常德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时,陈文贵就曾多次带队前往战区常德,冒着生命危险搜集携带鼠疫杆菌的跳蚤,并于年的世界卫生大会上当众出示这些证据,引起全球轰动。
抗战结束后,医院迁回戴家巷。年,医院重修了门诊部,眼、耳鼻喉科合并为沙眼防治所,并成立了中心供应室、入院处、特别营养室,药房已能自制无菌注射液,医院业务有了较大发展。
(年11月,宽仁护校师生走上街头庆祝解放重庆)
年11月,重庆迎来解放,外国人纷纷离境教会势力开始收缩,卓伟院长已无心管理,陈文贵副院长又受命到西南卫生部任顾问,医院工作陷入困境。年4月,卓伟离院,彭运煊继任院长,6月医院董事会向川东行署写出报告,要求教会与川东行署协办医院。
(年,医院董事会代表和院长彭运煊致川东行医院接管事宜的函件)
年7月1日与川东行署达成协议,医院医院。医院协办后,成立了新的董事会,杨朝忠任董事长,彭运煊、刘棋任正负院长,属川东行署卫生厅领导。年12月29日,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杨朝忠为军事代表,医院。
至此,医院彻底摆脱了外国教会的控制,回到了人民的怀抱,获得了新生。一改解放前为教友、士绅、商贾服务的方向,医院重心转向为人民大众服务,并迅速增设科室、增添设备、引进人才。此时,医院已有多张病床,医务人员多人,医院的业务规模、医疗水平、社会声誉都获得大幅发展和提高,成为西南医院。
宽仁声名远驰
与多位名人结下不解之缘
战火纷飞的年代,医院声名远驰,也与多名领袖、画家、学者有过不解之缘。
~年间,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曾三次到医院检查和住院,得到了周纶医生、曾定夫院长两位名医的全力治疗。中苏双重谍报员医院住院治疗。
年,现代名画家“画虎大师”张善孖在出国办画展为抗战募集捐款归来后,因病卧床不起。亲友将其送往医院,院方高度重视并组织多方专家小组全力救治。然终因先生积劳成疾,其病沉冗繁杂,终于是年10月20日凌晨,溘然长逝于医院。
年初,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壮士之一、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杨瑞符将军在重庆养伤,因旧病复发,继而导致在松沪战役中留下的枪伤化脓,他也被送到医院治疗,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是年2月3医院。
年,著名作家冰心到重庆参加抗战工作时,在医院的楼上居住过很长一段时间,并在那里给她的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安逸、温馨美好的家庭环境。
年初,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沈钧儒的儿媳在医院生产,已是古稀之年的沈钧儒甚为欢喜,以医院首字为孙子起名为沈宽以表感谢。
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与夫人居住在重庆,夫人萧珊怀孕后担心重庆医疗条件不是很好,巴金劝慰道,“医院有西南地区最好的妇产科,而且秉甫(沈钧儒)先生的孙子也是在这里出生的,夫人不用担心。”在医院的细心护理下,巴金的女儿顺利出生。
抗日战争中的医院,以救治伤病员为己任,用不屈不挠的姿态迎接着暴风雨,与军民一起经历战乱的考验,熬过地狱一样的沦陷岁月,最终迎来胜利的曙光,医院也至此重获新生,开启为民所有、为民所用的新篇章。
百年光阴,弹指即逝。而那段岁月里始终赓续着的“宽仁精神”,成为了历代宽仁医护前行的指路明灯,激励着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注:本文相关文史资料由重医附二院党办宣传科提供
参考文献:
1.《重医附二院院志》,重庆大学出版社。
2.《烽火中的“白衣救护队”》作者:薛峰,《当代党员》年第09期
3.《昔日防空洞,今日地下铁:战时重庆如何开掘出“世界最大地下城市”?》作者:周渝,《国家人文历史》。
4.《医院:不收女病人护工须懂英语》作者:肖腾,《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