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国际商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明年要“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外贸领域也将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国际化道路,这已经写入《“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在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和细分领域,将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小型服务贸易企业,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合作。“专精特新”将为中小外贸企业带来哪些新机遇?外贸如何为“专精特新”企业拓展新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觅得发展新路径
“在中国外贸高速增长的背后,必须清醒看到,许多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增大,困难增多,‘有单不敢接’‘增收不增利’现象较为普遍。”任鸿斌表示,前10个月,全国新增备案登记的对外贸易经营者数量达15.4万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微外贸企业。
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应如何寻找发展路径?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占外贸企业总量的绝大多数,是稳外贸和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市场份额不高、以承接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业务为主等特点,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在资金、人才、品牌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因此,中小外贸企业需要从专、精、特、新四方面入手,通过聚焦专长,做精某个细分领域和细分市场,突出产品和服务特色,加强创新,才能凸显竞争优势,成长为“小巨人”,与大企业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成为中小外贸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专精特新”是指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特征,该词在年已出现,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标志着这一流行多年的词汇首次成为最高决策层的决策议题。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目前全国“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分析说,众多中小企业以代工方式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现在部分企业手握技术和品牌,从“代工方”走向“发包方”,预示着生产将由原来大批量、低价格、低技术含量转变为满足小批量、个性化需要,未来参与国际循环更需要创新性强的企业,这要求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专攻产业链的某一个部分。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副主任刘建颖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创新实力较强、配套能力突出,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走“专精特新”国际化道路,对补链强链、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牢守新发展格局安全底线,保障国内经济韧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将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关键节点,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中小企业转型需多方协力
赵萍表示,中小外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可以激活中国外贸发展的三大潜力;一是进一步增加外贸主体的数量,增强发展质量;二是有效带动中小企业参与全球分工,提升中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增强外贸的创新发展能力,为外贸增长注入更强的动力。
如何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国际化道路?赵萍建议,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进一步加强外贸基地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度,推动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大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优势互补、相互协作的外贸企业集群,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多创新回报;二是进一步完善外贸发展平台,尤其通过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更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难题,同时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提供更多国际市场信息公共服务,全面帮助企业创新和开拓国际市场。
“客观来讲,中小外贸企业由于缺技术、人才、资金、品牌、渠道,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代价。”张燕生强调,中小外贸企业在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包括头部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助力。
刘建颖表示,加快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国际化道路,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出真招实招,兼顾短期精准助企纾困与长期全面激发活力,将部分阶段性惠企政策转化为可长期实施的政策,充分激发中小外贸企业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加快提升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在推动中小外贸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标杆企业、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工业设计赋能、提升工业设计附加值,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