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郑超通讯员柴明清
12月27日,河南商报记者获悉,河南省林业局发布《关于-年植被生态质量监测评估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根据卫星和气象资料计算,-年,全省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持续上升,92%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19年来全省绿化面积增加1.49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河南建设“主战场”三屏四带山区和丘陵沟壑区增速超全省平均一倍多,生态红线区内的植被状况整体达到高植被覆盖度水平,森林生态质量整体持续向好发展。
“归一化植被指数”是卫星遥感监测植被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之一,反映地表植被的繁茂程度,可以客观评价全省植被生态情况。
河南省历年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年全省平均值为0.64,比年的0.56提升14.3%。特别是全省林区,这一数值高达0.81,约高出全省平均值27%。其中,西部伏牛山区、南部大别山区等森林生态区这一指数更高。这说明,全省“绿意”真的更浓了。
根据~年卫星资料监测,全省92.7%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全省植被覆盖度年为57.3%,到年增长到66.2%,增幅15.5%。其中,豫北东部、豫西伏牛山区、豫南大部、沿淮北部及豫东部分地区增长尤为明显。
森林面积扩大的同时,森林的固碳能力也在增强。
生态学里有个“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概念,是指单位面积的绿色植物在某时段内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通俗讲,大致可以理解为固碳量,一般以每平方米固定的干物质含量(克碳/平方米)来表示。固碳量越大,吸收二氧化碳、调节热岛效应等能力当然就越强。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生态气象室副主任田宏伟介绍:“以前,除积极在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林业工作提供气象服务之外,林业生态建设方面我们重点监测植被指数和覆盖率等指标。年我们新增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指标,这样我们不仅能监测森林的量,而且能评估森林的质。”
利用卫星和气象资料计算全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结果显示:年比年明显提高,提高幅度约25.9%。其中,年达到19年来第二高值,仅次于年。这也就意味着,全省植被生长状况越来越好,全省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每年每平方米平均增加3.96克。
综合“归一化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等关键因子,就得出了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简单而言,这个指数是植物面积与生长状况的统一,值越大,表明植被生态质量越好。
19年来,分析全省各地生态质量指数变化趋势,得出结论:全省约90%的区域生态质量不断趋好。其中,趋好比例最高的信阳市变好比例为98.3%、三门峡市为97.5%、驻马店市为96.8%、周口市为94.4%、南阳市为93.7%、漯河市为93.7%、商丘市为93.3%。变好比例在70%以下的市只有6个。但哪怕是这6个最低的市,最低变好比例也在60%以上,它们的生态质量总体也在不断变好。
田宏伟说,河南省植被生态气象监测评估系统已于今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系统的启用,大大提升了森林生态质量分析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为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还打算开展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和植被生态改善气象条件贡献评估。如果我们的工作对全省林业生态建设真的起到了促进作用,全省气象人也必然会感到由衷的自豪。”
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汪万森表示,气象部门的监测方式、相关指标与林业部门5年一度的森林资源清查有所不同,但结果高度吻合。近年来,河南省先后组织实施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年)》和《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年)》,十年间全省共完成造林万亩,森林抚育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了4.76个百分点。根据年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近五年来河南省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64个百分点,增幅在中部六省居首位。
汪万森介绍,去冬今春河南已完成新造林万亩,为年度造林计划任务万亩的.3%。去冬今春全省共参加义务植树达万人次,共植树1.94亿株。河南各地围绕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等“六化”建设,积极打造“六化”示范工程,高起点设计、高标准投入、高质量营造,科学优化树种、林种和林分结构,采取针叶林与阔叶林,常绿树与落叶树,乡土树种与珍贵树种等多树种混交营造,推广近自然混交、立体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等多种混交方式,形成乔、灌、花、草、藤“五形”合理配置,新造林质量也明显提升。
报告在最后进一步提出建议,加快森林河南建设力度,继续大力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强化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加快中原城市群建成区复绿工作,更快地建成“森林河南”。
(河南商报见习编辑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