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筑造精品工程建证深圳成长,从两天半
TUhjnbcbe - 2024/11/3 23:16:00
哪儿治疗白癜风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241028/v3ublkr.html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李秀瑜通讯员樊星郭晓菲深圳光明区的长圳项目现场施工如火如荼,这是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装配式公共住房,8位院士将其科研成果注入其中,像“搭积木”一样“拼”出万套保障房。“好技术应该用于提升人民幸福感,让人们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这样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成就了从小渔村变身为一座全球城市的“深圳奇迹”。从地王大厦刷新“两天半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腾讯大厦将“三座埃菲尔铁塔”吊上百米高空的“深圳技术”,一座座地标“建”证深圳跨越式发展。40年再出发,中建二局华南公司扎根粤港澳大湾区,为“双区建设”注入“建造新动能”。

刷新深圳速度:深南大道边“两天半一层楼”20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经济特区迈向新发展时期,而深南大道两边的地标建筑也记录了时代的拼搏印记。约米的地王大厦曾为亚洲第一高楼,以最快“两天半一层”闻名全国,被评价为“我国建筑业改革开放的典范”。鲜有人知,建设开始施工进度耽误,到年10月4日,按照计划,10天后大规模钢结构必须进场,可钢筋还有余吨没有完成,怎么办?“全员上阵三班倒,临近节点时连续50个小时没有合过眼,正是凭着这股劲儿,加上工程应用新技术,地王施工速度突飞猛进,提前60天完成主体施工。”时任地王大厦项目施工队长、现任中建二局华南公司总经理助理苏昕晖说。作为项目土建承包商,中建二局华南公司团队在工程施工采用了11项新技术,“拼”出20世纪90年代的“深圳速度”。距离地王大厦不远处,有一座八边形超高层建筑,这就是世界第一高钢管砼大厦——.8米高的深圳赛格广场,也是首座我国自主设计投资的超高层建筑。2.3万吨的用钢量,两万件钢构件,俨然一个“钢铁巨人”!将这个钢铁巨人连接起来的是21万套高强螺栓,38万颗栓钉和总长度达80公里的焊缝,焊接工程量之大、焊接质量要求之高是其他结构工程所不能比拟的。从地王大厦到赛格广场,中建二局华南公司为深圳奉献的一张张名片,也从此开启中建二局超高层团队的“攀高之旅”。作为我国超高层施工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建二局承接超过米以上超高层项目近40栋,超过米以上超高层项目80余栋。引领品质革命:三座“埃菲尔铁塔”吊上百米高空如果用“敢闯”来形容深圳经济特区前期发展的话,那么“善创”便是新时代深圳的关键词。城市建设者不断探索新技术,用高品质助力深圳迈向全球城市。在深圳市福田繁华的深南大道旁,两栋公寓塔楼伸向天际,这是有着“亚洲第一高住宅”之称的东海国际中心公寓综合体。两栋公寓楼由空中连廊连接,让人叹为观止。中建二局华南公司突破性采用整体提升法,将总重吨、最大跨度达到30米的空中连廊在米的高空平稳对接,创下当时国内单体建筑连廊单次提升高度之最。在第十三届《中国10大超级豪宅》排行榜中,东海国际中心位列前三,获得世界级认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摇篮,深圳先后孵化了华为、腾讯、大疆等明星企业,吸引家世界强前来投资。位于南山的腾讯滨海大厦是腾讯全球新总部,这座现代化智能建筑由两栋塔楼和巨型钢结构连廊组成,打造一座“互联互通”的“垂直城市”。空中连廊是大厦重要设计特色之一,三道钢结构连廊总重7吨,如何在两栋超高层中,架起总重量相当于3座埃菲尔铁塔的结构桥梁?“靠创新技术”。时任中建二局华南公司第二项目部经理的朱早孙告诉记者,建筑团队大胆采用新型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同时引入BIM技术,通过4D电脑模拟整套施工流程,确保提升精准度。“这就好比用一个’巨人之手’,把已经在地面组装好的连廊直接提升到高空,同时也是一双’巧妇之手’,在连廊一次性提升成功之后,施工人员通过它完成毫米级的微调。”朱早孙说。“整个工程对标鲁班奖标准打造,必须是精品工程。”朱早孙说,这些极具设计感的建筑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思潮,也是企业理念的象征。“操作每一道工序之前,都要提前策划,深思熟虑,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与众不同,才能保证建筑拥有’活的灵魂’”。

“智造”全球城市:装配式建筑为湾区注入“建造新动能”在光明区光侨路与科裕路交会处东侧,全国最大规模的装配式保障住房项目——长圳公共住房将迎来工程正负零的关键节点。作为深圳建设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试点项目,工程采用世界前沿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内墙板、阳台、凸窗等超过6万个装配式房屋构件在车间生产完成,运抵现场后,像“搭积木”一样组装出近万套住房,节省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在装配式建筑这一新兴领域,中建二局华南公司具有技术创新及全产业链优势,在河源投资建设装配式工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注入新的动能。“项目装配式钢混组合主次结构体系住宅装配率高达94%。我们充分利用创新技术,将项目打造成为装配式里的翘楚。”长圳项目总工侯景强举例说,项目部研究出“双面胶”式防水预铺反粘施工工艺,就像把双面胶撕开紧紧粘贴到地面,凭此专利就能节约70万元成本。值得一提的是,我国8位院士还将其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注入其中,周福霖院士的减隔震技术,能够在7级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只有4~5级;周绪红院士钢结构大框架体系技术,可有效减轻建筑自重20%以上;孟建民院士的“本原设计”理论使长圳项目集中体现“建筑服务于人”的思想。先行示范再出发,深圳提出目标,年前新增建设公租房、安居型商品房和人才住房共万套,占全部新增住房的60%左右。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局长张学凡说,在人们的印象中,保障房就是“低端房”。长圳项目就是要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打造保障房建设领域的“样板房”,这也是院士们“加盟”的初心。正如长圳住宅区建造的全首层的风雨廊设计,居民从地铁或公交场站回家时不会淋到一滴雨;项目还实现了6个小区之间不跨市政路的无障碍连接,业主进入二层绿化平台后,犹如行进在公园之中……创新、绿色、共享的新理念在细节中凸显。以长圳公共住房为代表的建筑项目,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缩影,助力深圳先行示范区成为民生幸福的“全能冠军”。这些匠心设计绘就中国建筑的品质缩影,也让人们从深圳地标中看到城市未来图景。

1
查看完整版本: 筑造精品工程建证深圳成长,从两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