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崔文实习生张逸菲/文记者邓万里/图
说到无人机,大多数人的印象会停留在它是航拍的利器。
如今,无人机的运用已延伸到郑州城管执法部门,并率先成为了郑州市控尘办的“好帮手”。执法人员在工地遇闭门羹、边边角角人工很难看到......执法过程中的一些难题,这位“空中城管”都能解决。
无人机的运用提高了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未来还将运用于郑州规划、建设等综合执法领域。
从今年5月底开始,在郑州市控尘办召开的多场扬尘污染问题整改工作促进会上,除了展示督察组人员拍摄的问题视频和图片外,运用无人机航拍的多个视频和图片也被公开。
这些资料不仅有在建楼房工地,也有高架桥施工现场,视频、图片资料一目了然,清晰、全方位地展现了工地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成为了督察的新亮点。
“从去年年底,郑州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就有了在综合执法领域采用无人机协助执法人员巡查的想法。”郑州市控尘办无人机中队相关负责人袁贝家说,今年5月底,这一想法率先在控尘领域实现,成立了无人机中队。
他介绍,目前无人机中队配备了无人机5架,均已通过民航局等认证许可,队伍成员5人,也都经过专业培训获得了相关飞行执照,“成立以后,我们累计飞行天数有20多天,拍摄了30多组视频和图片。”
通常,执法人员巡查一片工地时,由于工地数量多、面积大,人工摸排所耗时间多。
河南商报记者看到,无人机凭借机动性强、视点高、巡查范围广等优点,起飞一次便能将附近的工地情况尽收眼底。“无人机飞到米左右的高度,能看到方圆一公里的工地情况。”袁贝家说。
而且,执法人员进入工地进行取证时,往往会面对一种尴尬的情景:人的眼睛只能看见一个平面,视野狭窄且不立体,会给取证工作带来困难。有的时候,执法人员到达工地时还会遇到闭门羹。
无人机技术就解决了这些执法尴尬。
河南商报记者了解到,通过无人机,工地内部难发现的地方、边边角角甚至人工到不了的地方,都可以拍摄出来,作为交办材料移交给属地。
袁贝家还说,工地施工是动态的,当某一地区污染指数突然异常,需要准确找到污染源时,无人机也能派上用场,其可以悬挂PM10测量仪,初步判定污染源方向。
“在我看来,无人机运用到执法领域,在加强监管力量,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最大的作用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威慑。”袁贝家说,不是只有执法人员到场才能巡查,今后随时随地都可以,“而且无人机中队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不跟工地和督察组接触,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
此外,运用无人机还能直观了解到区域性建设和线性河流情况,为政府决策者和建设者提供参考。
郑州市控尘办相关负责人说,无人机在控尘工作中的运用节省了人力、物力,能快速、高效地协助发现城市管理方面的顽疾,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提高了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据悉,未来,无人机还将运用在郑州规划、建设、环保等综合执法领域。
河南商报记者搜索发现,上海、西安、石家庄、济南、海口等全国不少城市已将无人机运用在城市管理中,青岛更是通过5G进行无人机远程飞行操作、同步传输超高清视频,为应急处理、森林防火、交通指挥、重大活动保障、市容环境监控、河道汛期巡检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编辑吕瑞天华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