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晗,历史学博士,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年9月至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历史学学士学位;年9月至年7月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师从侯甬坚教授攻读历史地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年9月至年1月在复旦大学历史学流动站暨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师从满志敏教授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年9月至年9月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访问学者。年3月至今就职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华文史论丛》、《地理研究》、《历史地理》、《清史研究》、《中国农史》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有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
摘要
GIS技术在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引入,为21世纪历史地理学沉淀积累和蓄势待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路径。随着GIS技术的普遍运用,尤其是在历史自然地理领域的使用,遂成为该研究方向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GIS技术在人文地理研究领域中的运用情况则略显滞后,其实质在于受人类因素影响下历史文献数据化的标准问题。此外,GIS技术自身定位不再局限于一种研究手段,而是呈现出向新方法和理论高度的认知过程。
世纪之交,各学科领域纷纷开展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和总结、对未来学术发展的预估和展望。在此情势下,历史地理学也进入到一个需要沉淀积累和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由于研究者自身学术经历的不同、所处科研环境的迥异以及学缘关系的差别,因此在对历史地理学所取得成就的认知过程的把握上也存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在新思潮和新技术的影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学术史回顾中的GIS技术
在世纪之交学术史回顾中提及GIS技术的,当首推葛剑雄、华林甫于年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在葛剑雄和华林甫的谋篇布局中,历史地理的信息化的内容被放置在了“第四节中国历史地图的编绘和研究”中。其表述为:“历史地图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数字化,进而发展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用数字化方法重新研制历史地图,包括将有关的文献资料及研究结果制成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葛剑雄和华林甫对GIS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值得期待的预估:“理想的数字化历史地图集不仅将基本解决《中国历史地图集》这类印刷地图所难以解决的矛盾(如坚持标准年代与标准年代之外内容无法同时记录、能够选择的标准年代有限、局部的修订因牵涉全图而不能及时进行等),成为各类历史地理信息可靠的空间平台,汇时间、空间、人类活动的各种信息于一体,成为一套具备各种不同层次的检索手段和链接、完全开放的、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这篇论文表达了老一辈学者对本学科未来发展的深切希望,同时将敏锐的视角锁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上。因此,该文的发表,颇受历史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