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郑桂华ldquo用事实证明观点rd
TUhjnbcbe - 2020/11/26 15:32:00

1导入

师:上课前请大家说说咱们班级同学的一些情况好吗?

生:我们高二(6)班有些同学很有才华。

生:班干部与同学相处非常融洽。

生:在我们班,大家有事情一起做。

师:很好。这些话里那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大家能够区别出来吗?

生:……

师:“事实”是可以确认的,比如,“上海是一座城市”这句话就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我们马上可以确认。但如果有人说“上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就是“看法”了,因为上海究竟是不是“美丽”,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有的人认为美丽,有的人还认为不太美丽。现在我们再来尝试判断刚才大家说的那些是事实,哪些是看法?

生:“有事大家一起做”,这是事实。因为这是很明显的,不需要证明的。

生:“大家相处融洽”是一种判断,属于观点。

师:对的,究竟是否“融洽”,是一个需要证明的看法。看法是个人化的,需要证明。他很有才华,这是事实还是看法?

生:(争辩)事实。看法。

师:比较一下,我们班有30位同学都有艺术特长证书,这是事实还是看法?

生:事实。

师:那是否证明这些同学都有才华呢?

生:不能。因为有证书和有才华还不是一回事。

师:所以,“他很有才华”这句话需要——

生:说理、确认。属于“看法”。

师:再说一句观点句好吗?

生:我们班同学笑点很低。

师:笑点很低?

生:随便一说就哈哈大笑。

师:看来是这样啊,现在我来为这个观点提供事实:我发现从上课到现在你们已经出现了笑点很低的状态N次了,上课十分钟不到吧,全班范围内至少笑了5次以上啊,有吗?这个事实是不是能够支持“笑点低”这一事实?还有人想陈述事实吗?

生:张悦非同学上课特别喜欢跟老师互动。

师:什么意思呢?

生:特别喜欢跟老师互动,“互动”要打引号。

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插嘴的意思,很喜欢说很搞笑的笑话。

师:插嘴,说笑话,是不是?好,我记在黑板上了。

生:刘成鹏上课积极举手发言。

师:我把这句话也写下来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题是:用事实证明观点。要学会用事实来证明观点,我们首先要能够把“事实”和“非事实”区分开来。

生:我觉得事实可以分主观和客观的。

师:事实还有主观的吗?不过呢,他这句话倒是有一个重大贡献。他找到一个判断实施的根本的标准,请问:什么是事实?

生:客观的。

师:事实只有客观的,没有主观的。主观的是什么?是“看法”,是“观点”,是不是?

现在按刚才那位同学的说法,我们来判别一下“咱门班有两三个女生下课后总是笑嘻嘻往外跑”这是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

生:客观的。因为这是事实。

师:我们再来谈谈这句话,“张悦非上课喜欢与老师互动,喜欢插嘴”。对于这样的表述我们如果要判断它究竟是不是事实呢?这里有一个标准,一个表述是不是客观的表述,关键要看表述中的词语。大家看这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知道是什么词吗?

生:喜欢。

师:对,那么“喜欢”属于主观还是客观的东西?

生:“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主观的判断。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判断一下,“张悦非很喜欢插嘴”,这句话是不是事实?需不需要证明?张悦非每节课都要插嘴5次以上,这句话是不是事实?

生:“张悦非每节课都要插嘴5次以上”,是事实。张悦非很喜欢插嘴,不是事实。

师:接下来我们要推进一步。事实是不用证明哦,而观点、看法这些主观的东西一定需要什么?需要证明。

生:“张悦非很喜欢插嘴”是观点,这个观点需要事实的证明,事实就是:张悦非每节课都要插嘴5次以上。可见,他确实很喜欢插嘴。(生笑)

师:接下来继续要讨论的下面这两个表达:“刘成鹏上课举手发言”和“刘成鹏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啊?

生:第二句多了“积极”这个词。

师:“积极”是什么?这是需要证明的。这是主观上的一个看法,属于主观判断,是对刘成鹏上课发言态度的评价。

观点一定需要实施的支撑才能站住脚。如果我们分不清哪个是事实,那个是观点,就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用一个看法来证明另外一个看法。比如,我们说7班男生很活跃,所以7班是一个活跃的班级。这能证明得了吗?

生:不能。因为男生很活跃这一点本身就需要证明,它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师: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一下许多文章中的事实究竟能不能支持文章的观点。

好,我们现在需要看第一则材料。同学们,请你们现在这段文字中划出有哪些事实,然后再看这些事实究竟能不能支持文章的观点。

2辨析

(投影)

材料一,我们不能放过生活中的任何小事所能带给我们的机遇,只有抓住了这个机遇,我们才能超过现在自己的基础。化学上所学的酸碱度测试是化学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将碱液滴到紫罗兰花上才发现的;放大镜也是工人在制作镜片时偶然发现的。著名的小提琴家提尼克洛在监狱度过了十年,其间只有一把仅有一根弦的小提琴陪伴着他。但他却用这把琴不断地练习,使他的音乐造诣达到极高的水品。

师:这段文字中有哪些事实材料?

生:化学家发现酸碱度测试,放大镜的发现,小提琴提尼科洛的故事。

师:这些事实想说明什么观点呢?

生:就是文段第一句。

师:大家觉得这些事实与观点都具有一致性吗?

生:这段话的观点是“小事中的机遇”,材料说提尼科洛在监狱度过了十年,这就既不是“小事”,也不是“机遇”。

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调整呢?

生:……

师:既然大家还感到困难,那我们先搁置一下这个问题。先看第二则文字种观点和材料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

(投影)材料二

只有淡泊名利,才可能使我们成功。曾记否,那傲然站立在援*铁记下的铮铮铁骨——文天祥。当年的他,被元*抓获后,依然顽强地抵抗着。

生:我觉得这段话的事实与观点是不符合的,文天祥的事例无法证明“成功”。

生:事实和观点的侧重点应该一致。文天祥当然也有淡泊名利的一面,但这段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天祥铮铮铁骨、顽强抵抗的品质,和淡泊名利、取得成功无关。

师:是的,文天祥这个任务最重要的特点不是“淡泊”,而是“爱国”。你说的是材料表述的角度要调整,要层中表述材料最本质的特点。我们再看第三段文字。

(投影)

拥有一颗平常心

历史上怀揣着一颗平常心去做事从而获得成功的人遍及中外。

汉代的史官司马迁因惹怒汉武帝而遭受腐刑这一奇耻大辱。而司马迁却能怀着一颗平常心,继续他的工作,完成“史家之绝唱”《史记》。正是司马迁的平常心使得《史记》没有成为一本谤书而丧失其价值,也正是他的平常心使得他自己也被刻入丹青名传后世。

荷兰的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是一个怀有平常心的人。她怀着一颗平常心,不畏艰难,从数吨的肥料中提炼出镭。在以一个女人的身份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后,她仍然怀着一颗平常心从事她的研究。

始终忘不了巴赫那如小溪一般清澈优雅的音乐,那是只有拥有一颗平常心的人才能谱写出来的;也难以忘却贝多芬的《命运》,那是一颗怀有平常心的人对命运发出的无畏的怒吼!

生:有一个问题,居里夫人到底是哪个国家?

师:波兰。但是这个学生写成了什么?荷兰。(板书:材料应真实,不能有错误)

生:司马迁因惹怒汉武帝而遭受腐刑,但是他依然完成了巨著《史记》,这个材料也不是讲平常心的。

师:大家看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吗?读懂这篇文章,就能够了解司马迁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够充分证明你的看法:司马迁写《史记》,是因为他有很多话要说,有强烈的意图,而不是什么“平常心”。这是和观点很不一致的材料,就不适合运用论证这一观点。

生: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好像也不能说是怀着平常心来做事。

生:居里夫人材料面前说她“不畏艰难”才获得成功,可后面又说她怀有平常心来这就有点不太一致了。

师:居里夫人身上有好几方面的品质,一方面是科研上的执著,不畏艰苦,忍受种种生活上、工作上的不便。但另外一方面呢?她确实有平常心的一面,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她把自己的奖牌给孩子当玩具,就很能说明她对待荣誉是有一颗平常心的。所以当我们用事实来证明观点的时候,一定要选取与观点一致的角度。而当材料有多个侧面时,我们就要侧重选取与这个观点一致的角度,这非常重要。

生:巴赫和贝多芬的材料,好像没有涉及“平常心”。

师:你认为这两位音乐家是否可以用来证明“平常心”呢?

生:如果要用,就要增加一些内容,让我知道巴赫、贝多芬具有什么样的平常心,这些平常心是怎样让他成功的。

师:其实你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点一定要有所展开。(板书:展开契合点)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刚才几段文字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第一,材料必须真实,居里夫人是荷兰人,这就是材料失真,首先要避免;第二,司马迁例子,与观点不一致,不能使用;第三,巴赫、贝多芬例子,契合点没有展开;第四,居里夫人例子,侧重点不一致。

(投影)

有的时候,当你面对的困境后面依然有,甚至有更大的困境时,你是否依然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去穿越它?或许你不愿意,但是埃尔温·隆美尔愿意。面对给养、装备的严重缺乏,面对超过一比十力量的绝对劣势,面对英美绝对力量的两头夹击,他依然率*出击,以微不足道的代价机会盟*超过辆装甲车。

师:很多同学对二战时期的*事统帅很熟悉。隆美尔,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吧?这里面的材料是否真实?

生:还比较真实。

师:喜欢历史的同学谈一谈。那位男孩子,你知道隆美尔吗?那你就可以来做一个评价啊,材料用的怎么样?

生:隆美尔是二战时期德国著名的*事家,打过很多胜仗。被称为“沙漠之狐”。

师:好的,请大家不要忘了隆美尔是希特勒的优秀统帅。

生:隆美尔虽然*事上很有才干,但他毕竟是法西斯德国的统帅,用这样一个人来做正面例子说明要“穿越困境”总让人感觉不是滋味。

师:你的意思其实大家都明白了,传递得也很清晰,但请你再表述一下,是什么意思?可以怎么样讲?

生:虽然从局部上看,隆美尔是打了胜仗,也穿越了困境,但从整体上看,他的胜利是反人类的胜利,是不应该作为榜样来看待的。

师:非常好啊!所以,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知道:仅仅是材料符合事实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考察这个材料是否符合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懂吗?

3总结

大家经过了辛苦的一堂课学习,回忆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你记住了些什么?你理解了什么?

生:“客观事实”与“个人看法”是不一样的?

师:你会辨认二者之间的不同吗?

生:事实,是真实存在的东西;看法,是个人主观的意见。

师:区别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方式。老师做了一些概括,请大家注意。

◆第一,“事实”是可以确认的,如“上海是一座城市”;而“看法”必须通过说理、讨论才能确认,如“上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第二,“事实”陈述使用那些具有可共同确认词义的字词,如“圆形”、“欧洲”、“木头”等。“看法”使用的字词是个人理解的,如“美好”、“丑陋”、“棒”、“爽”、“折腾”、“胡闹”等。

材料与观点是否有偏差?

对策一:选择那些核心特征与观点吻合的材料。

对策二:具有多面性的材料,叙述该材料时应该有所侧重。

如何确保论证严谨?如何确保材料与观点的一致?

从如下方面核查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

◆材料中信息是准确吗?

◆材料是否不支持观点?

◆材料与观点是否有偏差?

◆材料的局部与观点一致,但整体倾向性是否有问题?

师:除了上面这些,大家还记住什么了?

生:写作文的时候,所陈述的材料必须跟人类价值取向要一致。

师:很好,非常好。还有呢?

生:事实材料和观点也要一致。

师:不一致的时候怎么办?

生:删。

师:完全删?

生:可以调整。

师:这些恐怕是我们要记住的。但是,只是记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运用,对吧?

现在请大家开始第二步,就是尝试运用。建议大家写一个常态的作文题——节俭是一种美德。希望大家能够写出一点有说服力的文章,要做到有说服力,方法之一就是能够运用事实来证明观点。

当然,我们今天重点是将怎样用事实来证明观点。其实,我们还需要对适时进行分析、评价,要学习怎样分析实施,如何把事实和观点连接起来,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只不过今天我们还没有教。路漫漫……

生:其修远兮!

师:所以,我们还需下大力气。好在我们6班是活跃认真的班级,相信到初三的时候大家就可以运用得很自如。

本课例最大的特点是没有面面俱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固然很多,但教师在有限的课堂中不可能一一兼顾,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所以郑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教学策略:聚焦一个关键问题,狮子搏兔用全力,力求一堂课能够真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本课例中,教师耗费一个课时,让学生辨析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接着用了五个语段从不同侧面让学生体会到“事实”应当如何充分的支持“观点”。最后,又对这一知识做了系统总结。这样的设计相当合理。

教学目标来自学生写作的实际问题,教学材料来自学生写作中的真实材料,教学过程完全是学生现场研讨斟酌的思维展开过程。这是一堂基于学生实际的写作指导课。

应当说,这是一堂写作知识课,也是一堂写作思维训练课。但是,如果希望形成较好的写作能力,还必须开展相应的写作练习,要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且寻找恰当的实施准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这就需要另外设计的写作可予以实现了。

1.王荣生。我国的语文课为什么几乎没有写作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7(12B).

2.孙绍振.从感性诗化向智性分析深化[J].语文建设,7(7-8).

3.潘新和.写作教学应以议论文为重点[J].语文学习,(10).

4.潘新和.试论“议论文三要素”之弊害[J].语文建设,(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郑桂华ldquo用事实证明观点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