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清音远播丨建设性新闻的历史脉络理论内涵
TUhjnbcbe - 2020/12/14 1:40:00
TASTEBOOK原创书评原创书评:许绍杰德州学院

这是我第一次读有关历史理论的书籍,讲真的,在此之前我脑中并没有真正关于历史学的理论知识。从中学时期开始学的历史,也仅仅只是历史而已,从远古社会,至三皇五帝再到现代社会的一条纵线;以及东西方各国之间、南北半球之间的横线历史。这是历史,也不是历史。广义上,这些确实是我们所要学的,也是必须学的历史;但这些并不是历史学真正要学的,可以讲,这些不是历史。

克罗齐所写的《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其理论核心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历史学真正要学的知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克罗齐最核心的命题,其意义便是只有被我们思索的历史才是历史。无论是相隔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只要我们正在思索它,那么它就会成为当代史。反之,若是我们不思索它,即便是几年前、几天前甚至是几小时前所发生的事,都不是当代史,应该说其连成为历史的资格也没有。为什么?这就要牵涉到历史这一学科存在的意义了。

我国向来注重史书典籍的著作,而留存至今的史料典籍更是有如浩瀚烟海,不计其数。为何?其原因只有一个,以史为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出自《旧唐书·魏征传》的原话。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是我国历朝历代注重修史的主要原因,亦是历史学存在的重要原因。

《三国演义》开篇有这么一句话: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概括了我国历史的规律,从何得知?便是从历史中分析概括得来。以史为鉴,将过去所发生的的历史进行总结,并与当今的现实相结合,从而得出一种对未来的猜测与蓝图,并进行实践。这一观点,更是印证了克罗齐的核心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看似不合理,实际上其蕴含着一种大道理。

表面上看,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克罗齐在书中也回答了“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即历史是由人来记录的、亦由人来解读的,可以说历史的实质就是人的精神。从古至今,无论什么史料其都是二手以上的史料,有的史料不同版本之间甚至有天壤之别,这是无法避免的。人和人之间的看法、思想是不一样的,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史料的编写和解读。说白了,历史就是为人服务的,它并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在当时,也就是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先后崛起于欧洲。它们把历史学当作科学来研究,宣称历史学就是一门科学,它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克罗齐才写下这本“历史哲学”。

前文已经提到,历史是为人服务的,而人都是有私欲的,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古人没那么傻,在那个年代,纸是很贵的。即便后来纸价便宜了,编史这种既费时又费力的苦差事,若是没有利益,谁会去做这种事?同样,解读古籍这种既费时又费力的苦工作,没有利益,也没人会去做。当然,不可否认,这个世界上也还是会有贤人“不求回报”地去做这项工作。但,眼光要放长远一点,先贤著史是为了传承高尚精神、为后世所借鉴,这本身就是一种目的;而且,先贤的贤名流传后世,为时人所敬仰,这本身也是一种利益。我不知国外怎样,但在中国,名垂青史和遗臭万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如天壤之别。如此,你便可理解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被思索的历史,而被思索的历史就是有价值的有利益的历史。

历史学的价值之处也在于此,人活在当下,前人所编的史料或有警示后人意味,或有传承其精神,或有留其清名;而今人所做的就是承前人的历史,作为经验总结,不在走前人的覆辙之路。

读完整本书,不知是我境界或是觉悟太低的缘故,只是略略知晓了这一个道理。即便只是这一个道理,也能让我受益匪浅了。

原创作者:

我承诺:我是在读了全书之后,认真写下的感悟,不一定精彩,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精彩评论:

本文作者对“利益”的价值,值得我们很多人思考。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很多人迷失在对可以看得见的利益的追逐中,有不少人渐渐忘记了我们生而为人,本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不仅仅局限于名利的求索。苏轼《和董传留别》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梁章讵更明确强调,读书的作用是让人渐渐脱离低级趣味,形成高雅、脱俗的气质。如果我们能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如果我们能在自己人生困顿之际仍“不坠青云之志”,到那时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有一些看似无用之功的事,正好有其大用。于人如此,于国家也是如此。

推荐书目

作者:(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

出版时间:/08

定价:30.00

ISBN:3

文章修改:尚书豪文章终审:*益图文整理:TASTEBOOK胡月

投稿邮箱:aaa

.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音远播丨建设性新闻的历史脉络理论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