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两栖登陆作战理念形式演变启示
TUhjnbcbe - 2021/2/22 18:25:00

作者:饶雨峰、杜雨澄来源:*事文摘

两栖作战主要是利用海*、后勤将己方*事力量自海上投入敌岸或是从己岸移动*力至他处。作为一种对于多类型武器装备、技战术进行高度合成的作战样式,两栖作战始于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跨海远征黎巴嫩,经过千年演变发展,其作战体系不断变革。美*在年出版的《联合出版物JP3-02两栖作战联合条令》中,就对于两栖作战的装备载具、运输方式、作战目标等都给予了相当清晰的界限划分。两栖作战理念形式发展三部曲美*两栖作战手册中的概念指出:“两栖作战是由海*和登陆部队(通常有空*部队)搭乘舰艇自海上在敌岸实施的协调一致的登陆(着陆)行动。”两栖作战是一种进攻作战样式,进攻是其最基本属性,也是区分两栖作战与其他水面作战行动的最根本特征。渡江河作战、海上后勤输送虽具有两栖作战的某些特点,但都不具有攻击性,因而并不属于两栖作战的范畴。

两栖登陆作战理念形式演变启示

二战前两栖作战的发展。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两栖登陆作战便是埃及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跨海远征黎巴嫩,其对后世的两栖登陆作战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次战役主要具有两大特点:一方面,其标志着依赖水面进行平面登陆的早期两栖作战模式已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此次战役也使得两栖登陆作战中保障能力要求高,维持补给线难度大等诸多困难进一步凸显。平面登陆一般指的是单纯使用排水型登陆工具或垫升型登陆工具,从水面或借助于水(地)面输送登陆兵的登陆方式。从图特摩斯三世远征开始,平面登陆基本上就是两栖登陆的惟一作战样式。一般而言,平面登陆作战依据其作战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登陆准备、水面运输、滩头阵地开辟巩固。攻守双方围绕每个阶段的相应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战术设计。而水面运输与滩头阵地开辟巩固这两个平面登陆作战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成为了双方致力研究的焦点。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登陆作战模式得到了不断地巩固、创新,直到一战的达达尼尔登陆作战,这种登陆方式已臻于完善。纵观两栖作战第一阶段的年历史,尽管武器装备实现了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飞机、坦克、重炮等新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器装备开始在战场上列装实用;但是两栖作战的作战空间仍然限制在陆、海二维空间内,两栖作战的作战样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二战中两栖作战的蜕变。二战时期,随着以固定翼飞机为主的空中力量正式加入,两栖作战开始得到根本蜕变。空中作战一方面加强了进攻方的火力强度,另一方面也直接改变了两栖作战的*力投送方式:伞降,增强了作战行动的突然性、大幅提高了作战成功率。因此,为了确保两栖作战的顺利实行,夺取制空权逐步成为了首要条件。

盟*二战中的两栖登陆作战

无论是纳粹德国的“海狮计划”,还是美国主导的“霸王计划”,进攻方都希望通过压制防守方的前线机场与雷达站等目标,以实现“制空于地”。至此,制空权作为进攻方对防守方的反冲击部队进行战役遮断的保证,成为保障大规模两栖作战的根本。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夺取制空权甚至象征着两栖作战的胜利。德*在克里特岛实行“水星计划”中,其空降兵在压倒性的制空权的作用下,通过夺取克里特岛地面机场,为后续部队的空中运输增援奠定了基础。二战至年局部作战的繁荣。航空力量的出现的确为两栖作战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因为装备技术的限制,在大型两栖登陆作战中,一般是发挥牵制、渗透作用,无法在正面战场发挥巨大作用。苏德战场以及市场花园行动都证明了缺乏重武器支援的伞兵面对防守方装甲力量的反突击时,往往不能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效抵抗。直到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实用型直升机逐步发展,武器装备全面革新,两栖作战理念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垂直登陆 美*基于二战时期的登陆经验,率先提出了“垂直登陆”理念:希望借助机降的形式绕过敌海岸防御工事,在敌纵深占领、破坏敌高价值目标。为此,美*将机降作战的主要作战形式分为了5类。在美*入侵格林纳达的“暴怒”行动中,美*通过综合运用“垂直包围”“机降夺占”“空中奔袭”三种作战样式使得垂直登陆理念在实战中大放异彩。开战后突击部队通过运输直升机跨海迅速抢占了格林纳达珍珠机场,后续武装直升机顺势对敌阵地进行了高效且密集的火力压制,进一步扩大登陆场。从行动开始到机场抢占不过5小时,格林纳达与古巴*队在海岸精心配置的防御设施近乎形同虚设,国家内部的纵深防御体系面临崩溃。在夺取主要机场后,美*针对格林纳达内部孤立的防御据点,再次利用机降作战,运输与攻击直升机配合、大胆“蛙跳”,不到三天,战争结束,格林纳达许多滩头阵地甚至一枪未发就已失守。

美国海*与海*陆战队局部两栖登陆作战示意图

均衡装载 机降作战得到了实战的充分检验,但由于直升机运力不足,水面运输仍占据主体地位。美*再度提出了“均衡装载,成建制输送”理念,希望通过此运输方式将作战人员以及武器装备成比例的进行输送,确保登陆战斗力的快速形成。而装载主要方案的选定则取决于遂行的任务、指定的投送区域、既定的登陆时间、选定的投送平台等诸多因素。为了确定相应装甲车辆、直升机、武装人员、登陆艇的兵力配比,美*在均衡装载理念下形成了基本的装载方法,并在美*两栖作战条令中明确划分为3类。超地平线登陆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立足于新一代登陆工具着眼提出了“超地平线登陆作战”。一般而言,人的视线范围大约为40千米,顾名思义,超地平线登陆就是可在敌视野范围外对敌展开威胁。此登陆作战模式在战斗过程中表现为“超视距登陆”与“掠海式登陆”相结合的状态。其基本作战过程的构想为:登陆地点与时间确定后,在敌方岸防火力之外便开展人员车辆的编组、投送,随即进行远距离海域快速冲击,通过远程投送火力对于防守方的滩头与后方纵深展开火力打击,打乱防守方的防御部署。与此同时,利用机降突击迅速夺取敌后方机场、油库、桥梁等高价值目标。当代两栖作战理念的变革趋向初步分析随着苏联的解体和战场的智能化、无人化程度逐渐加强,大规模两栖作战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减少,以“信息化”“无人化”为核心的局部战争将会是当今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队面对的核心挑战,两栖作战理念也必然随之改变。美国近年来反复实验论证的“远征先遣基地作战”正是这些改变中的一个代表。北约盟*两栖登陆舰作战“三步走”的作战样式导向。“远征先遣基地作战”率先在美驻西太的第七舰队开展实践,主要分为三大作战阶段。第一阶段为体系破防阶段。在第七舰队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平台的支援下,美海*陆战队通过装备的F-35B闪电Ⅱ隐身战斗机对敌方雷达站等重要设施进行压制,并且通过空对空导弹来达到夺取区域制空权的目的,而其携带的JASSM联合空对地远距攻击导弹与AGM-C远程反舰导弹也使其具有夺得区域制海权的能力。第二阶段为评估侦察阶段。对指定目标展开打击后便随即进入毁伤评估阶段。主要利用无人机进行侦察作业,查看目标毁伤情况,为下一步作战的展开提供情报支撑。第三阶段为机降夺占阶段。一旦毁伤程度达到预期要求,海*陆战队员则可直接搭载CH-53E超级种马重型直升机展开机降。同时,两栖攻击舰上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也可以及时作为运力补充,解决两栖登陆部队因为缺乏重型武器而难以开辟稳固滩头阵地的问题。“小型化夺岛作战”的作战目标导向。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美*现今关于两栖登陆作战的相关理念侧重于以西太平洋为战场背景进行的岛屿作战而非大型两栖登陆作战。因此,类似于“远征先遣基地作战”的两栖作战理念,更多的是服务于岛屿作战,这也是未来两栖作战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纵观历史,几乎所有的夺岛两栖作战对于部队编排方式与物资储备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往往意味着除了大规模的两栖远征部队之外,还要有更大规模的后勤保障船队。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特混舰队除了包括两艘航母在内的37艘战舰、4艘核潜艇、20架鹞式战机、58架各型直升机,还有着多达58艘的民船为其提供物资支撑保障。显而易见,这种模式的两栖作战需要大量的战争成本投入和长时间的战争准备,更多时候并不具备突然性。而以岛屿争夺为目的的“远征先遣基地作战”更多的是强调快速反应、快速投入、快速结束。因此,其对于物资与人员装备的需求量也相对较低。以岛屿争夺为主流的未来两栖登陆作战的规模势必减小,两栖作战也势必会朝着小型化、高效化进一步演变。海上“游击战”与跳岛的作战战术导向。“远征先遣基地作战”的过程可以视作多个小规模战斗的拼接。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与美*一直以来最为擅长的跳岛战术相结合。在运用跳岛战术的情况下,一支小规模的两栖特遣部队,可通过情报侦察等手段获悉敌对方岛屿基地的后勤补给节点,并针对这些防御相对薄弱的补给节点进行有力打击。而在夺占岛屿后,则可以岛屿为依托获得周边一定区域的制海权与制空权。此时,美*既可以根据战场态势的发展,选择岛屿作为进攻支点,威胁岛屿周边敌方有生力量;也可以直接摧毁岛屿上的所有*事设施后撤出,择机选择下一个目标。多个小型两栖先遣部队可以在有一定自保能力的情况下对敌方据点展开破袭;而航母打击舰队则可以凭借打击范围广阔的优势给予先遣队支援,并寻找时机与敌对方的主力舰队展开舰队决战,这种类似于“游击战”的作战方式可以视作美在未来抵消敌对方地对地导弹打击优势的一个思路。理念与形式的演变带来的启示两栖作战,作为一座将海洋与陆地作战方式结合的“桥梁”,融合了海陆作战特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纵观过去数千年两栖作战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关于未来两栖作战的诸多启示。智能化、无人化会是重要革新。现今两栖作战体系的变革主要集中于当前两栖作战理念的细化升级,而智能化与无人化深入发展则势必会给变革较少的作战规则、作战样式注入新的活力。未来两栖作战在依托大数据背景下,智能化决策系统可进行高效的数据分析处理,形成清晰的战场态势图,供指挥员决策。美国最新的美国号两栖攻击舰就已开始配备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海*战术指挥支援系统、JTIDS联合战术信息系统、AN/USQ-(V)27联合海上指挥信息系统、AN/KSQ-1两栖攻击指挥系统、协同交战系统等两栖作战指挥与控制系统,这已经为未来两栖登陆作战指挥控制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基本样式。多域多维战场可能会带来新的变革。在过去两栖登陆作战的两场变革中,一般都源于更高维度战场的*事力量的发展。而当代两栖作战一般建立在多域多维的信息支援基础上。在多域作战思想的指引下,打击手段除了包括常规部队基于情报侦察监视与打击、远程精确火力、一体化联合防空等系统展开的“物理毁伤”,也将包括舆论引导、心理威慑等“非物理”软争夺。基于全维信息而产生的、具有抗干扰、抗打击能力的战场感知体系,将会彻底革新两栖登陆作战。从战场环境的角度看,全空间信息的收集将会使减少选择登陆地点时的条件约束;从全频域角度看,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电磁频谱管理可以使得指挥员实时掌握全面、动态的电磁环境态势,合理使用电子对抗力量进行进攻或者防御,甚至在两栖作战一开始便可瘫痪对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栖登陆作战理念形式演变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