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司马迁中学(简称司中),坐落于*河之滨、汉太史祠畔,梁山奕奕,河水汤汤。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早在战国初,“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在这里设“子夏书院”,“接尼山之薪传,衍洙泗之教泽”、“教衍西河”,开创“西河文化”,奠定文脉根基。“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青少年司马迁在这里苦读典籍,终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直到清代,这里还诞生清朝西北地区唯一的科考状元——王杰。年,在司马迁曾苦读典籍的地方——“司马书院”的附近,开始创办韩城县第二所高级中学——芝川中学,年更名为司马迁中学。千年的文脉传承,半个世纪的锐意进取,一代代司中人薪火相传,使这里不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50年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牢记为*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心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不断强化内涵与特色,绘就一幅甘于奉献、求实创新、笃定前行的壮丽画卷。
一、以生为本为学生立心铸*
真正使一所学校长盛不衰的是精神,真正使一个人高贵而富有生命也必须靠精神。风雨兼程五十年,司中历经多次波折与基础教育改革,始终不曾改变的是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以生为本,坚持学业与生活相长,教育与生命相容的教育理念。
从建校始,学校虽然条件简陋,师生生活艰苦,仍坚持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放到第一位。全体师生传承司马迁精神,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将司马迁为人正直,道德高尚;志向高远,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思想敏锐,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涵注入到学校发展的灵*之中,逐步凝炼形成“能群、循道”发展核心理念、“笃行致强、发愤有为”的校训和“团结奋进、务实创新”的校风,奉献、合作、敬业、革新成为全体教师毕生的追求和精神写照,热爱祖国、勤奋上进、团结和谐、遵纪守法、诚信求实、勇于担当也成为一代代司马后学对自己成人成才、成长成功的基本要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在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提升的同时,学校坚持文化浸润育人,兼顾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把史记文化、司马迁精神与学校建筑、园林绿化等有机融合,使学校的一楼一宇、一廊一墙、一路一园、一草一木等都赋予育人功能。学校长期坚持开展“《史记》诵读,传承经典”活动,系统开发《走近司马迁》、《史记故事精选》、《千秋太史公》等以史记文化为主的校本教材,坚持每年参加清明民祭司马迁活动,组织学生祭扫司马迁祠墓,持续深入挖掘“司马迁精神”的内涵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真正使优秀传统文化和高贵精神植入学生灵*,形成独具魅力的司中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进入新时代,学校立足校情和学情,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明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利用学校周边司马迁祠、*家村等史迹和八路*东渡*河抗日纪念碑、范家庄*支部旧址等红色资源,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心铸*,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学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课,不断探索提升思*课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其它学科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厚植家国情怀、播撒爱国基因,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落实立德树人,激励引导学生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生为本与时俱进锐意革新铸品质
改革创新是一所学校永葆青春和保持强劲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高质量发展坚强保证。作为以传承司马迁精神为己任的一所学校,从建校的第一天起就将勤于探索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基因之中。“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半个世纪的砥砺奋进,司中无时不刻以改革创新推动着学校的良好发展,逐步使司马迁中学成为一所有底蕴有成绩的优质普通高级中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作为一所乡镇中学,学校软硬条件非常艰苦,在“甘于奉献、锐意创新、团结协作”的学校精神激励下,敢于进取的司中教师和特别能吃苦的司中学子共同努力,学校培养出多名考上清华、北大、浙大、西交大、哈工大等国内顶尖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学校也与韩城市象山中学、西庄中学三足鼎立,良性竞争,共同撑起誉满渭南的韩城教育。
本世纪初,在全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司中率先在韩原大地掀起改革浪潮。司中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勇敢摒弃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积极学习,不断探索,努力促成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实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根本转变。在教学评价上“以学论教”,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质量。以后学校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以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落地为方向,全力打造有司中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体系,制定了《司中学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学习小组建设指导意见》等方案指导教学改革,探索总结出“教学模式”,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