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内容来源:大学之
1思*教育理念转换是思*课程建设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的提纲中》提出要坚持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也就是从实践活动中理解人,要在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去认识人的本质。从这个理论出发理解教育问题,就是要以人——社会——教育三维互动的关系为前提,克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孤立片面的思想模式,建立系统的和联系的观点对待教育活动。思想*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课程协同发挥作用。所有专业学科都可以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一是要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
协同的目的是产生超越各个要素单独作用的整体效益,产生协同作用的前提是各个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二是整体育人的理念
整体思维超越单向度思维,孤立思维和片面思维的阈值,以整体的视野关照思想*治教育,对影响人的思想*治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治教育组织实施的各种要素进行整合、融合和统合,形成一致效能、同质效力和同向效果。
三是发展育人理念
以发展的眼光和生成性思维对待思想*治教育。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特定时空结构的产物,思想*治教育的模式和方式方法都要因势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兴。在当前的情况下,实现各学科和课程的有效衔接,实现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思想*治教育的衔接,从而实现思想*治教育的长效机制,是各个学科和课程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要义。
大思*教育是思*课程建设的根本要求在课程思*的视角下,大思*就是在思想*治教育目标准确定位和功能明确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各个课程的思*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拓宽教育的渠道,发挥所有教育主体的协同作用,并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教材配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高度集成与融合的思*教学观。表现在教育系统集成性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开放性和教育过程的延伸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和推进思想*治教育,扩大辐射范围,秉持全面思*教育,立体思*教育,创新思*教育理念。
一是要发挥思*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
在课程思*的一体两翼架构中,传统思*课处要发挥主渠道、主课堂的显性功能,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是要拓宽通识课的思*内涵
加强课程思*建设,就要根植学校的学科特色,引导、鼓励教师打破思*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界限,以培育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美丑鉴赏能力等开发通识课的思*教育资源。
三是挖掘专业课程思*资源
完善课程思*体系,要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各个学科的独特视域、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教育共同体是课程思*建设的基本依托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基于情感、习惯、记忆以及地缘和精神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每个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彼此相互依存,亲密互动形成共同成长的整体。
教育共同体是基于一致的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或组织基于一定的行业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志同道合的团体。
列宁在《论国民教育部的*策问题》一文中充分肯定教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作用,认为课程的思想*治方向都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因此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治水平和业务水平。针对高校思想*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育人目标要求,需要高校所有课程的教师形成一个共同体推动专业教师和思*课教师的合作交流。
从机制上看,一是要通过认知沟通形成合作共同体。教师本人的成长和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都需要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充分合作。
二是要建立协作构筑实践共同体。实践作为教育的归宿,是每个教师的教育效果的检验标尺,实践的复杂性和开放性要求高校教师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