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贾国平访谈录下基于历史意识和传统领悟
TUhjnbcbe - 2021/4/30 6:33:00

图书推荐

新书推介

上音考级

音史钩沉

书评书话

乐林撷英

微课堂

活动预告

活动回顾

节日·特辑

(点击可阅读《贾国平访谈录(上)》)

钱仁平:

引用现成的音乐材料好像很多作曲家用过?

贾国平:

是的。比如陈其钢很有名的作品《逝去的时光》。他这部作品有个人化的情感表述。还有一首是年代末的作品,唐建平的《后土》,他是怎么做的呢?直接把采风的录音放上去,再和乐队合作。刚才从年代的作品说起,一直到年代的创作,跨越60年,中国作曲家基本上是在民歌、民间音乐和传统器乐曲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进行发展。其实,当面对现在我们该怎么做的问题时,这个历史要是不了解的话,我们就无法知道我们现在该怎么做。作为中国作曲家我们除了学习西方的音乐,了解当代音乐的思潮,把握当代音乐创作技术与风格之外,还要看看中国作曲家在怎么做,我们没法回避这个,周边的人、离我们最近的人的做法这是直接影响我们选择的。比如谭盾的《道极》,他的选择是“我和前人不同”。选择不做的时候我才能知道我要去做什么。其实这个是斯特拉文斯基说的一句话:“我要做什么,先得知道不做什么,然后我才能知道怎么做。”

钱仁平:

那么,基于民歌的写作已经到了陈其钢这样的做法,我们今天还能怎么做?这样做还有意义吗?

贾国平:

这确实是我年代末以来一直在思考的。如引用《梅花三弄》来作曲,各种做法都做了后,如果让你来做,你怎么做?如果你重复了,那永远没有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属于音乐长河中的一点,但能不能留下这一点全在于作品有没有与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如果没有具备这个,那么你这个作品是没法存在于历史中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个作曲家在写一部作品的时候都要面对他之前所有的音乐文献。如果你要写弦乐四重奏,那么你就从贝多芬开始,巴托克、德彪西,然后到今天利盖蒂、拉亨曼,要是没有对这个历史的了解,你要去创作一个弦乐四重奏,一个永世流传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了,人生有限,不可能知道所有。但对于一个年轻学生来讲,你不知道最著名作曲家的代表作,你有这样那样的困惑那是非常自然的。

钱仁平:

贾老师是“60后”的作曲家,你如何看待你们这一代人?

贾国平:

“50后”作曲家在中国很多,“60后”却非常少,为什么?我们“60后”离“50后”是最近的。年谭盾他们毕业,年成名,年之后所有在音乐学院学习的作曲学生都笼罩在他们巨大成功的“阴影”之下,我们无法逃避。他们优秀,社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国平访谈录下基于历史意识和传统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