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仝妍 尹悦
摘要:芭蕾舞剧《浩然铁*》是广州芭蕾舞团根据*庆云长篇传记小说《刑场上的婚礼》改编而成,也是对历史上真实的革命历史事件——广州起义的艺术表达。舞剧中典型的革命英雄人物形象、惊险跌宕的戏剧情节、芭蕾艺术的技术技巧,表现出激昂壮烈的艺术风格,演绎了为革命献身的真实事件,直抵爱情、亲情和爱国之情的“人性”冲击,以跨文化的艺术语言表达穿越历史的革命记忆与情怀。聚焦芭蕾舞剧《浩然铁*》的人物塑造与叙事表达,以微观视角切入来观照当前主旋律芭蕾舞剧创作中现实主义范式的宏观构建,同时亦从宏观视角对主旋律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予以探讨与重申。
关键词:主旋律 现实主义 现实题材 芭蕾舞剧 叙事美学 民族审美
近年来,广东歌舞剧院的《沙湾往事》(年)《岭南秋雨》(年)、广州歌舞剧院的《醒·狮》(年)、广州芭蕾舞团的《浩然铁*》(年)等以岭南地区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主旋律创作,尽管呈现出叙事语言、叙事策略等的差异性,但是共同呈现出新时代主旋律舞蹈(剧)创作在现实主义审美范式、价值取向、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共性。
《浩然铁*》剧照
其中,芭蕾舞剧《浩然铁*》延续了“中国芭蕾”的民族化探索与时代性表达。该剧作为广州芭蕾舞团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作品的资助项目,于同年成功入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年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终评角逐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岁末获“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二等奖,为近年岭南地区乃至全国主旋律舞蹈创作再添一抹红,更添几缕思——关于芭蕾艺术“中国学派”的发展问题,关于主旋律舞蹈创作的艺术表达问题,关于当代舞蹈创作的现实主义范式演变与价值补偿问题等。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主旋律舞蹈创作的发展演变及其价值内涵,以更加具体地理解现实主义在当代中国芭蕾舞剧创作中,历史与文化两个层面上的跨越之意。
1“革命”的跨越:“浪漫美”与“现实美”的交融
年、年先后出现的革命历史题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与《白毛女》,用西方古典芭蕾语汇演绎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唱响了彼时民族化、革命化、大众化的“三化”主旋律。西方古典芭蕾艺术中追求延伸、舒展与优美的舞姿“阿拉贝斯”(Arabesque),为了符合琼花、喜儿等反抗者、革命者形象,演变为手肘弯曲、用力握拳,足尖的“浪漫”与手势的“现实”相结合,“双人舞”从男女的抒情改造成敌我的对峙,戏剧冲突比唯美倾向更为重要……芭蕾艺术在新中国语境中,以“浪漫美”与“现实美”的融合,开始构建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范式。此后,无论是被“样板戏”化的《沂蒙颂》《草原儿女》,还是新时期文学著作引导下的批判现实主义舞剧《祝福》《阿Q》《雷雨》《家》等,及至21世纪以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梅兰芳》《风雪夜归人》《八女投江》等,主旋律芭蕾舞剧的创作聚焦中国近现代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其语汇则是融入民族舞蹈、现代小说、传统戏曲以及日常生活动作等,深描时代纹脉与情怀底色。
年创编的《浩然铁*》,依旧从中国革命历史、民族芭蕾艺术的双重视角切入,运用倒叙的表现手法,着重展现了陈铁*这位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蜕变为优秀的革命女战士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位追求自由与信仰之“浩然正气”的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如第三幕中,陈铁*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直逼前夫:舞者的重心集中在双脚的足尖上,一步一步刻画出一个坚忍不拔、奋勇直前的革命英雄形象。这种悲情式的“崇高性”追求,“或许可以理解为我们的舞剧创作坚守某些人生的‘价值’并唤起更多的人对这些‘价值’予以尊重。因为,悲剧正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认同这些被毁灭的价值其实是在追求某些人生的‘崇高性’,而我们当前的舞剧艺术正是在‘崇高性’的追求中实现普遍繁荣”。[1]
《浩然铁*》剧照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的现实主义,在《浩然铁*》中已不再仅仅是作为风格、流派或思潮的价值所在,现实主义精神的传统效力仍在编导的行动力中获得某种永恒的艺术价值。而主旋律话语,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进而在20世纪90年代被充实并演化,主旋律艺术也以多样形式呈现出来[2]。在新世纪文化的多元格局中,现代性的世界意义在于跨文化交往的形成,这一方面使文化的不可比性(in
语
综上,芭蕾舞剧《浩然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作为一种舞蹈艺术类型,主旋律舞蹈既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体现出辩证的两面性:一面是铿锵有力、浓墨重彩地书写时代;一面是表达直白、语言乏新的现实际遇。这是因为:主流意识形态无论在什么时代,以及遭遇任何社会文化变迁,其承载的*治(权)愿景都呈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者和审美主体的群体特征则是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及其衍生的消费文化对我们现有文化景观的改变,既有的主旋律舞蹈需要在*治审美化的要求和审美*治化的创作之间实现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调整与调节审美修辞,即在题材、体裁、叙事、语言等舞蹈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一现象与问题的出现,使得我们必须要认识主旋律舞蹈的本质、发展演变及其价值内涵。因此,将现实主义视为开放性的观念、创作的动力,而非一种既定的方法、风格甚至原则,对于辨识、理解艺术实践更有意义:无论是从创作还是审美的视角来看,现实主义隐含客观性—主体性的互动建构之间性,即客观性是饱满而欲绽放的,其前提则是主体跨越既有的历史或文化的传统,“视看”已知与未知、艺术与生活、现实与真实的间隙。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作为主旋律舞蹈创作的观念与方法、内容与主题,在其创作中展现出“编导—作品”的对象化,其范式在作为群体性艺术活动中蔓延开来,并指向诸多方向与意义。也就是说,现实主义范式在编导的创作过程中实质上是消解于主体的潜在性与现实的客观性,这一对立的系统是维持艺术创作的基本机制,而且机械地将其拆解为主观性与客观性、主体性与艺术性的二元对立来进行阐释或争辩。例如,主旋律舞蹈创作注重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与典型事件的还原,通过“真实“与”现实“的融会贯通、对立统一等形式美法则对人物性格、人物关系进行具体地呈现,以此实现追求“人的本质”的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观照作用,反映出一种人性的真实感和审美的现代性特征,如《浩然铁*》中的陈铁*等。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介时代的到来,舞蹈的语言、舞台等叙事形式与手段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与新媒体、数字媒体相结合,以突破现实题材带来的局限性或历史事件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人物、有限的主题中进行叙事手法、叙事观念的创新等,正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与转机,而其关键,在于不可避免的、实践着的艺术活动。
本文系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舞蹈跨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立项批准号:19ZD18)子课题“跨文化视野下中国舞蹈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
图源:网络
本文刊载于《粤海风》年第2期
注释:
[1]于平:《从“精品工程”看当前舞台艺术创作态势》,《福建艺术》,年,第5期。
[2]张法:《论主旋律艺术》,《甘肃社会科学》,年,第1期。
[3]罗辛:《芭蕾中国学派的创立及其近年来的创作实践》,《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年,第2期。
[4]于平:《“表意优先”是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绿色通道——由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引发的思考》,《当代舞蹈艺术研究》,年,第1期。
[5]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社,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