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理论是指导历史学科教与学的理论总结,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素养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任务和要求。在历史高考中对于史学理论素养的考查也时常出现。
如年全国II卷24题:
-2-2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如年全国I卷26题:
-1-26.表2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洲,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洲,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洲,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洲,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洲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的主帅
C.唐*与薛举在泾洲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如年全国II卷35题:
-2-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晌
如年全国III卷27题:
-3-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这类题目经常让不具备史学理论知识的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而最终导致丢分。原因是在历史教学中这部分理论知识是教师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的,很少单独进行专题教学,往往成为历史复习教学的漏洞之一。复习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史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历史事物、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观点、历史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评价。
1.历史事物:指的是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的事物。
2.历史事实:指历史上已经发生的过程和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3.历史结论:指人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
4.历史现象:指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历史现象和历史本质是构成一个历史事物的两个基本的要素。
5.历史观点:指人们对历史进行思考的一般看法。
6.历史解释: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7.历史叙述: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历史叙述基本上包括史实和解释。
8.历史评价:是从某个角度对历史上的人或者事情进行评价,必须有鲜明的立场,比如从唯心主义,或者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主观性。
二、掌握历史评价的基本方法:
(1)比较法。历史现象、事件、人物纷繁复杂,千差万别,但大都可以从某个角度归纳。同类的现象、事件、人物都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进行比较评价。
(2)综合法。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要求全面具体地分析综合,对重要人物的评价,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要看他们的全部活动。
(3)功过法。历史上有不少重要人物,其活动有的符合国家民族利益,对社会发展、历史前进有重要意义。有的则违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妨碍甚至阻碍了社会发展、历史前进。
(4)历史评价法:历史主义要求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置于当时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评价,既不能把历史人物理想化而任意拔高,也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历史人物。
三、练习题:
1.(年上海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答案:
(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全国新课标文综·4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