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观点课程思政与学校课程管理创新
TUhjnbcbe - 2021/7/3 13:09:00

杨四耕:《学校整体课程规划的七个关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一所学校课程体系科学与否,课程管理水平高低,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效能的重要指标。课程思*作为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战略举措,是对课程育人作用的理念回归。全面推进课程思*建设,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治教育紧密融合,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与专业能力培养之中,为学校课程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理念指引。以课程思*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要求学校不断改进课程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课程管理水平,在课程规划上突显育人中心地位,在课程实施上打造“全学科育人”教学体系,在课程评价上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一、在课程规划上凸显育人的中心地位

课程规划就是按照国家要求,结合学校特点、学科特色、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校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顶层设计。以课程思*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需要在课程规划上突显育人的中心地位。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办学育人的大视野观照学科的发展,把课程规划出发点放在育人效果的达成上,坚持以“三全育人”指导课程规划,走好课程管理的“最初一公里”;创新课程设计编排,把“育人本位”贯穿课程编排设计始终;彰显课程内容体系的价值塑造功能,以之统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一是要坚持把“三全育人”作为课程规划的出发点。“三全育人”是*的十八大以来*和国家加强改进学校思想*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任务。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深入推进课程思*建设、做好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在课程规划中落实和体现课程思*,要坚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在指导思想层面牢固确立“三全育人”观念。课程规划不仅要把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以课程的方式呈现出来,更要彰显课程内容所蕴含的育人价值。要着眼课程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相契合,以优化课程设置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后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要在课程计划编排上牢牢坚持“育人本位”。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更多是从“学科本位”出发的,旨在通过构建一套基于学科需要、符合学科标准、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注重课程设计的“学科合法性”,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课程思*的提出,就是要打破思想*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二元对立、条块分割,解决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未能有效衔接的问题,从而实现课程内容本身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以课程思*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需要在课程计划编排上牢牢坚持“育人本位”,真正破除专业教育与思想*治教育之间的人为壁垒。这种“育人本位”并不是对原有“学科本位”的代替与否定,而是对“学科本位”的提质与升华。“育人本位”进一步揭示了“学科本位”内在具有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是“三全育人”的本质体现。课程设计编排管理部门要更新课程观念,切实树立“课程育人”的工作导向,充分考虑教师的授课感受和学生的学习诉求,力求在课程体系内容编排设计上既做到符合学科专业知识传授要求,又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三是要在课程规划中彰显课程内容的价值塑造功能。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都天然蕴含着真善美的因素,都具有教人求真、向善、崇美的价值塑造功能。课程思*就是专业课与弘扬真善美结合的集中体现。以课程思*引领学校课程管理创新,要在课程规划上不断彰显课程内容的价值塑造功能。学校要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按照分层分类分阶段的基本原则,注重课程的开设次序符合学生认知和审美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及时修订改进课程内容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真正把学科内不同层次课程的德育元素挖掘出来以服务学生成长。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要在课程体系规划时注意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与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综合素质。

二、在课程实施上打造“全学科育人”教学体系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和落到实处的过程。以课程思*引领课程管理创新,既需要革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计划,更需要紧紧抓住课程实施这一重要环节,打通课程管理创新的“最后一公里”。为此,要科学把握理想预期与现实效果的内在张力,探索提升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树立“全学科育人”理念,充分挖掘各学科育人元素,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想*治课程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探索构建“全学科育人”教学实践体系。

首先,探索构建课程思*实施方案。课程实施方案主要是以宏观指导纲要和课程计划为根本,基于各个学科的知识系统和教学内容所制定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案,是各学科教师开展教学实践和落实课程计划的“操作手册”,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材、教案课件等。

以课程思*为引领,一方面,需要构建“全学科育人”的课程实施方案。“全学科育人”,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充分挖掘和彰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事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思想*治元素和育人功能,紧密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将立德树人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探索构建全过程育人的课程实施方案。全过程育人就是要以学校思想*治理论课为基础,以其他相关学科课程为支撑,逐步探索建立大中小学、本硕博螺旋上升、循序渐进、有机衔接的课程思*实施链条。

为此,要紧密结合课程思*要求及各学科实际情况,组织编审国家级的课程思*教材,推动研制规范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为各学科落实课程思*任务提供蓝本和依托。强化管理创新,把课程思*与专业发展、课程设置更好地统一起来,将课程思*建设要求有效地融入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等过程,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想*治教育“两张皮”问题。

其次,全面准确把握课程思*实施取向。课程实施取向是落实课程指南、计划、方案过程中所依循和彰显的价值取向。课程思*建设所内涵的价值规定性决定了教师不能脱离课程思*建设的基本要求进行“任意发挥”,甚至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而是致力于通过严格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由此,以课程思*引领课程管理创新,首要之务在于严格落实和坚决按照课程思*建设的相关指导纲要、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教材资料开展教学,紧紧围绕课程思*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重点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学科中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进行“持续勘探”,不断深入挖掘各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围绕课程专业知识体系建立价值谱系,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治内容的创新融合与无缝衔接,提升课程思*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再次,着力抓好课程思*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课程思*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各学科教师能否具备合格的思想*治素养,是课程实施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为此,要着力强化教师的思想*治意识,引导广大教师积极认同、主动落实课程思*理念,形成推进课程思*的自觉意识。着力提升教师的思想*治教育能力,合理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德育,持续深入地挖掘德育元素、开展德育研究。着力加强师资培训,全面深化教师对课程思*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大力提升教师对课程思*理念的支持与认同,将教师思想*治素养提升纳入教师教育与教师资质培训全过程。着力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想*治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着力选树课程思*先进典型,为各类课程树立起启发性强、易于效仿的示范案例,形成“校校有精品、门门有思*、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着力引导和鼓励教育教学研究,广泛发动专业课教师深入开展课程思*建设重点、难点和前瞻性问题研究,推动课程思*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转化应用。

品质课程实验研究丛书,华东师大出版社三、在课程评价上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

课程评价是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的指挥棒,在整个课程管理中具有导向性、引领性作用。以课程思*引领课程管理创新,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以立德树人成效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立德树人成效与教师考核评价相结合,确保课程思*计划有效落实,推动课程思*建设创新发展。

探索制定“一元主导、多维并举”的课程评价标准。制定课程评价标准是课程评价的核心环节。一般来说,课程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课程本身的评价标准,主要指对课程设计、实施及其效果的评价;二是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指对学生学习、成长与发展的评价;三是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指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从推进课程思*建设的角度来说,这三个标准的建立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构建“一元主导、多维并举”的课程评价标准,就是要以立德树人成效为主导,将立德树人成效贯穿于课程思*评价全过程。立德树人是课程思*的灵*,基于立德树人成效的人才培养效果应当成为课程思*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构建涵盖课程设计与实施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个维度的课程思*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把“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塑造生命、塑造新人”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准,进而以课程评价导向带动课程实施与课程设计改革发展。

准确把握课程评价的导向性与专业性、规范性与灵活性。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引领导向功能,需要评价主体秉持科学、灵活的评价原则。为此,课程评价必须坚持导向性与专业性相统一。一方面,课程思*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性举措,关乎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治导向、发展导向、育人导向,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育人。另一方面,鉴于课程思*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评价还应坚持科学性、专业性原则,充分依靠专家学者,秉持发扬专业精神,研制推广专业标准,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在课程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制订科学的课程思*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思*评价机制。同时,课程评价还须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统一,既要严格落实课程评价标准中的基本原则、基本立场、基本精神,着力体现课程评价应有的规范性,又要挖掘和拓展课程评价的灵活性空间,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特色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活动,充分结合各类课程的知识结构及其价值理念,将专业评价与思想*治评价融合和贯通,不搞一套标准,不做“一刀切”。

学校课程发展精品丛书,华东师大出版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观点课程思政与学校课程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