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学术顾问、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惇在开幕式上讲话
▲著名书法家陆家衡讲话,介绍展览场地“小桃源”就是顾瑛玉山草堂原址
▲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苏州市书协主席王伟林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
▲昆山市文联主席王豪在开幕式上讲话
▲*惇、刘彦湖先生在逐一欣赏展品,不时讨论
▲*惇先生与弟子讨论何连海作品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杨守松(右一)、篆刻家许雄志(右二)在观看展览
▲苏州篆刻家王大夷在观看展览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秘书长朱培尔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山东省书协副主席陈靖(右二)参观展览
▲鲁大东博士观看自己的作品
▲*惇先生在展厅门口留影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戴武与粉丝合影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魏杰接受媒体采访
▲西泠印社社员、《美术报》首席记者蔡树农(左三)在拍摄印章原石
▲巴城镇*委宣传委员翟杰(中)与镇文联主席沈开棣(左)、书协执行会长霍正斌(右)在展厅交流
相关链接
元代顾瑛“小桃源”重现阳澄湖畔,“观念之相”篆刻展刻画大雅巴城
韩天衡先生寄语“观念之相——当代中青年篆刻名家作品展”
“观念之相——当代中青年篆刻名家雅集”在昆山巴城开幕
[最美的风景,最美的篆刻]走进昆山顾瑛“小桃源”,看“观念之相”篆刻展
写意江南大雅巴城
“观念之相——当代中青年篆刻名家雅集”策展人访谈
●策展人顾工(艺术学博士、文博研究馆员、西泠印社社员)●采访人
张波(《书法报》编辑部主任)●时间
年10月15日----------------------------------
做一个小而精的篆刻展
张波:顾工先生您好,由您策展的“观念之相”当代中青年篆刻名家雅集暨学术活动,10月15日已在江苏昆山巴城举行。在一个乡镇举办名家篆刻展览,您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顾工:每做一个展览,策划是最要紧、最体现思想的。我们不是国家级组织,做展览不求大而全,但求小而精。首先要选准一个切入点,然后整合尽可能好的艺术资源呈现给观众。即便“生产”一个螺丝、一个纽扣,都要把它做到精致。
▲策展人顾工这个展览的起因是巴城镇书协想做一个篆刻展。巴城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乡镇,在历史上它是玉山雅集和昆曲的发源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地理上它位于苏州东部,是阳澄湖大闸蟹的主产地。在现实中,昆山连续十几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首,而巴城在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中排名前50,巴城书协是全国罕有的有场地、有人员、有经费的乡镇书协。所以当他们提出要办篆刻展,我说如果要我参与,就要办成一个规模虽小,但品质高端的展览。----------------●----------------做一个特色鲜明的篆刻展
张波:“观念之相”展览和其他的篆刻展有何不同?
顾工:我从年开始创办《篆刻批评》小报,和全国各地的篆刻家有较多的联系。如果要办一个广泛意义上的篆刻名家邀请展,并无难度。但是我想,就着有限的经费,一个小型展如何能够办出影响来?那就必须要有特色。
▲展厅
篆刻艺术经过元明清以来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印宗秦汉、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三大发展路径。有成就的篆刻家大多在其中一条或多条路径上学古而求新。当代篆刻界的主流风貌,也大致不脱古玺、汉印、元朱文、大写意这些类型。前三类偏重于传承经典,当然也有一些印人能够自出新意,但是很难。而“写意”与“写实”是相对的。致力于探索创新的印人,都是相对成熟的、有着自我艺术观念的,即便他取法古玺或者汉印,都带着自己的理解,故大多被视作大写意印风。基于此,这次展览为了凸显特色,我们没有邀请印风相对工稳的那些篆刻家,邀请的都是致力于个性化探索、风格鲜明独特的印人。
▲小桃源外景举例来说,刻石印是五百年来文人篆刻的主流,“观念之相”展览里面就有数位作者致力于其他材质例如陶印的探索,而且把陶印刻出了残缺拙朴和完整光洁两个不同的取向。有些作者植根于古玺、汉印,但是刻出了全新的样式和味道,个性风格跃然纸上。还有些作者致力于楷书、拼音、鸟虫、美术字、图形入印,虽然这些在传统的印人看来都是“小道”,但我认为只要是能够攀登篆刻之山的路都是正道,说不定偏远狭窄的小道有更绝美的风景呢!▲展厅这次展览选择的中青年篆刻名家,都是60后、70后篆刻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们为了本次活动,专门以玉山雅集或昆曲为主题创作了篆刻和书法作品。13位作者每人一个面貌,正如郑板桥所谓“各有灵苗各自探”,他们都在探索当代篆刻艺术创新发展的各种可能。可以说,自从本世纪初在北京举办的流行印风展以来,这可能是十几年来最注重观念出新的一个篆刻展览了。----------------●----------------
做一个好看的篆刻展
张波:一般办展要造成影响,大多在大地方、大场馆举办,而且篆刻展览的受众范围比较小,此展在昆山的一个镇上办,如何吸引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