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哲思至美,深化于行。他就是复旦大学老师吴晓明。”这句颁奖词响彻颁奖礼现场,观众纷纷注目着台上获奖者。
10月15日,第三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南昌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文科资深特聘教授、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荣获“杰出教学奖”。这是继首届闻玉梅院士、第二届李大潜院士之后,复旦大学教学工作者连续第三届获得这一奖项。
课堂魅力:带学生遨游深邃辽阔的哲学海洋
9月28日晚,光华楼西辅楼的一间教室座无虚席。学生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吴晓明教授的马克思《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著导读课。早在年,就有这门课广受复旦学子欢迎的报道画面。时光流转七年,在吴晓明老师执教的第37年,学子们的热情丝毫不减。
吴晓明讲课时声音洪亮,颇具穿透力,讲述的哲学理论直叩学生心扉。他挥笔板书,一块小小的黑板上,包罗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意义,呈现清晰的理论框架。他一边做条分缕析的阐说,一边擦除分析过的要点,又增添新的内容。他让板书这一传统的授课方式,发挥出教学大作用。
为了说明经济学上的“绝对剩余”,吴晓明举了“半夜鸡叫”的例子。“财主周扒皮雇佣农工干活,为了付更少的工资,半夜捅鸡窝,让工人听到鸡叫就开始干活。”不仅文学作品,与艺术相关的事例,也被吴晓明用来阐释哲学理论。“苏格兰民谣乐队的一个作曲家发明了计算机作曲软件,作出苏格兰民谣,并花钱请高级乐队演奏,却总是差了点什么。有人告诉他,曲子里缺啤酒和醉醺醺的东西。”他早年当农场生产队长时,观察到动作不紧不慢的工人装电线装得多,来源于生活的经验也被他活用于解释“泰罗制”。
吴晓明将马克思、海德格尔等哲人先贤的话语信手拈来,巧妙引用文学、历史、文化、艺术、生活等一系列通俗易懂的事例,穿插妙趣横生的流行语,深入浅出地讲授艰深的哲学概念与理论。
在吴晓明的课堂上,古今中外的名人汇聚一堂,多种学科的知识兼容并蓄,别开生面的哲学课堂让无数学子沉浸其中,遨游于深邃辽阔的哲学海洋。
学生们大多慕名而来,一位新闻系的研究生已在网络上听过吴晓明老师的课,身临其境体验到哲学课的魅力,频频与老师互动。两位坐在前排的微电子学院研究生虽然专业与哲学相差较远,但听课之后认识到复旦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一位刚入学的哲学博士自身课程排得很满,依然怀着崇敬之情前来听课:“吴教授的课值得坚持来听,我也想多与他探讨哲学问题!”
“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仅能体现出他渊博的学识,而且能够激发出一个人对学问本身的兴趣。”级马哲博士苏冠中本科并非哲学专业,在网络上听到吴晓明的“国家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后,萌生对哲学的兴趣,并付诸努力。如今现场聆听导师的课堂并担任助教,他有一种美梦成真的感觉。
下课铃响起,吴晓明在掌声中缓缓合起讲台上摊开的哲学书,书的封面上,满是岁月斑驳的痕迹。学生们迫不及待地上前与老师探讨问题,不独学术难题,亦有生活困惑,吴晓明为他们耐心解答。在下课后人来人往的走廊上,吴晓明与学生们驻足交谈,仿佛哲学的深思凝伫了时间的洪流,成为一幅动人的画面。
教学理念:“入门须正,取法要高”
采访过程中,吴晓明教授引经据典,以古今中外的文人哲人名言阐发自身的教学、育人、学术理念,赋予这些经典名言精妙绝伦的新意,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底蕴可见一斑。
“入门须正,取法要高”,是吴晓明一贯秉持的教学理念。严羽《沧浪诗话》讲到学诗必须要“取法高”、“入门正”,吴晓明认为大学教育亦是如此。如果一味地追求新奇,便可能偏离轨道,缺乏深度和厚度,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入门须正,取法要高”的基础上,再追求创新,也可让学术灵动而有活力。
在大学上好一门哲学课,吴晓明认为形式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学术化、学理化和专业化。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大学的课程不能只追求丰富多彩、生动诙谐,必须在学术上、学理上、专业上是深入的,让青年大学生们把握思想的根本,受到启发。吴晓明在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讲课过程中,始终强调阅读原典、第一手的文献,突出主导的概念,以及这种概念在整个思想体系当中的定位。思想体系要严整,思想理论要深入,从而不断趋近哲学上的原则高度。
在表达形式、教学手段方面,吴晓明也一直着力提高,这种提高,立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