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的印迹镌刻在孩子的心中
——高浪小学第九届国学启蒙节暨“走读运河”课程开放日活动
为更好地践行学校“弘智”文化,让课堂、课题、课程三者有机融和在一起,共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年12月22日,学校开展了“高浪小学第九届国学启蒙节暨‘走读运河’课程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我们邀请了新吴区各集群校的教师代表,共同见证我们的成长。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01
课程展示(一):胥国欢《运河吴韵》
胥老师的《运河吴韵》这堂课,从赵孟頫的《夜泊伯渎》入手,扣住其中一句诗“平墟境里寻吴事”,由吴事生发出了吴地、吴人、吴歌,整个课堂就围绕“吴地、吴人、吴事、吴歌”展开,组成汇报小组。“吴地”环节,用猜谜的形式,引出运河沿线的相关城市。课堂里,还结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父爱之舟》的作者吴冠中,让吴冠中作为吴人代表,进行深度了解。孩子们演绎的《泰伯奔吴》,也是对历史进行了经典重现。一首《古运河之恋》,融欣赏、诵读、歌唱为一体,培养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亲近感。通过语文与运河文化的融和,打开学生的视域空间,让孩子们发现,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这堂课,就是想透过“吴人、吴事”让学生触摸到“弘智”文化中的“坚毅、明德”。课堂中,胥老师还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树生博士给高浪小学创作的一首词《望江南.弦歌河畔》,在词作中感受运河之滨校园的独特风光以及*博士寄寓学校的殷切希望——流淌着文化印迹的书香校园。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02
课程展示(二):周雯嘉《无锡老房子》
周老师的《无锡老房子》,在美术课程中融入了运河元素。这个“老”,潜藏着文化的味道,代表着历史的厚重,文化的传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许多印迹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留住文化,留住历史的印迹,这样的声音不断地在我们耳畔回响。这也是学校“弘智”文化里的“传承”。这堂课,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了老房子身上。带着孩子们去看一看运河边的老房子,和现代建筑比一比,感受老房子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带着孩子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触摸,用语言去交流,用画笔去描绘。课堂里,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再加上儿童丰富的想象,进行线条的勾勒,创造性地画出自己心中的“老房子”。通过画笔传递“弘智”文化中的“创新”精神。
左右滑动查看图集
03
课程汇报:《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国学启蒙课程融和研究》主题汇报
高浪小学教科室胡红艳老师结合学校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课程建设给大家带来了主题汇报《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国学启蒙课程融和研究》。
高浪小学一路走来,在追寻教育幸福的道路上。学校课题组围绕“国学启蒙”,从“十二五”期间的《国学启蒙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到“十三五”期间的《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国学启蒙课程融和研究》,以及即将启程的“十四五”课题,期待将研究之路走向纵深。
学校结合“弘智”文化,围绕“国学启蒙”开展内涵建设。从国家课程提倡的“五育并举”,从德智体美劳进行融和延伸,设计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即生本基础课程、生成拓展课程、生活实践课程。
学校还构建了“弘智先锋”*建推进工程,“弘智校园”环境建设工程、“弘智”课堂学科探索工程、“弘智师资”教师成长工程、“弘智少年”学生培养工程、“弘智学堂”家校共育工程,借此丰厚“弘智”的文化内涵,即传承、创新、坚毅、明德。
文化的坚守,育人的使命,历史的呼唤,责任的担当……无不敦促着我们去思考、去行动。在探寻国学启蒙课程融和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思索、在行进,一所学校的独特印迹在哪里?如何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作为滋养学生生命成长的密码?如何让学校的师生走进走出校园时,能烙上高浪的印迹。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了学校边的“大运河”身上。把“运河文化”作为滋养学校生长的地域文化,融入我们的国学启蒙教育,由此来丰厚我们的课程文化,润泽师生的生命家园。
一路走来,且行且思,且生且长,追寻的路上,泛起的朵朵浪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寻梦之旅。《国学启蒙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被评为“无锡市教育学会‘十二五’优秀课题”。国学社团节目多次获“无锡市新市民(子女)展演活动金奖”。国学启蒙社团被评为“无锡市中小学优秀学生社团”“全国优秀红领巾国学小社团”。学校还获得“无锡市‘故事家族’亲子大赛暨第二届‘乡音记忆.魅力童谣’征集诵读大赛最佳组织单位奖”。我们的课程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媒体的宣传。《深耕弘智文化打造特色校园》《画里儿童文锦落吟边胜处雁行斜》在国家级媒体《中国教育报》宣传。《“国学启蒙”课程滋润生命成长》在省级媒体《现代快报》宣传……
Greater
Snow
一个教师、一个团队、一所学校,只有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才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我们期待把研究的触角伸向课程的更深处,期待在教育的转角处再一次与幸福相遇。
拟稿人:胡红艳
审核人:周娴
发布人:冷孜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