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
文丨柯察金
编丨Amanda
申城的闹市中、上海的里弄间,住着一位远近闻名的人物,说起她来,有两点最是特别:
其一,出身上的传奇。上世纪三十年代,她的父亲即流离到上海(原本是住在德国的犹太人)。在很长时间里,中国成了这家人最温暖的庇护所。
其二,教育界的传奇。她的教育理念独树一帜,培养自己的孩子不到30岁就成为亿万级富翁。曾对话鲁豫、作客央媒、著书立说……自创“特别狠心特别爱”的教育方法,为无数迷惘的家长点亮前行之灯,至今仍热心于教育与公益。
这般丰厚的人生,恐怕只有在时代剧中才能见到吧?——她,便是沙拉·伊马斯,上海社科院特聘研究员、虹口区*协委员,同时也是畅销书作家。
前几天,恰逢沙拉73岁生日,笔者专程拜访了这位充满智慧的老人。年逾古稀的沙拉,仍旧精神抖擞、气质不凡。在上海淅沥的雨声中,我们听着沙拉娓娓道来她那独特的养育经历与教育心得……
从传统妈妈到智慧母亲
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彼时中国同以色列正式建交,沙拉是个单亲妈妈,育有两子一女:两个男孩10岁出头,最小的女儿只有3岁。沙拉与她的三个子女
听说中以建交,她在欣喜之余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到父亲立维·伊马斯生前*牵梦萦的故国看看。除了追根溯祖,沙拉坦言,自己已然经历了失败的婚姻,不能够再做失败的母亲。于是这次“寻根之旅”,也是“取经之旅”——她要取一取以色列的教子经。就这样,42岁的沙拉一个人带着3个孩子,坐上了飞往以色列的班机。“我曾是典型的传统妈妈”“取经”的开头,声势壮阔。作为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后裔,沙拉受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亲自接见。拉宾还鼓舞沙拉相信,这片土地会让她找到“爱子秘籍”。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接见沙拉
实际过程却万分艰难。一方面,是要离开上海熟悉又温馨的烟火气,在一片陌生土地生存下去;另一方面,以色列的所见所闻,似乎每天都在将沙拉此前的教育观敲打得粉碎。沙拉承认,她曾是典型的“传统式妈妈”,是孩子的“电饭煲”、“洗衣机”和“清障机”。甚至到了以色列之后,这种情况也没有立即得到改变。孩子们除了背书包到学校、努力考个好成绩外,沙拉对他们别无所求——“只要他们考上大学,怎么都行”。初步的点醒,来自以色列的邻居。三个孩子围绕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沙拉做饭,来串门的大婶看她一碗一碗给孩子摆好饭菜,皱起眉头心直口快:“孩子们,你们怎么能像客人一样坐着?怎么能让妈妈像仆人一样伺候你们?”邻居又转头“训”起沙拉:“请不要把你那种不科学的母爱带到以色列来。”孩子们与以色列邻居“打成一片”
邻居的话刺痛了沙拉,不过在经历了这番不留情面的批评后,她没有恼怒,而是认真思考起什么才是正确的爱子方式——她说自己虽然不是高学历的母亲,却是位学习型的母亲。家里那时候虽然经济条件不好,她还是订阅了各种报刊杂志,特别是有关教育的;学校的恳谈会不论多忙都去参加,多听多问多说,每次都感到受益匪浅。沙拉反思:“我们的父母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牺牲精神、爱孩子爱得最无私、最赴汤蹈火的父母,但是,我们父母的教育误区出现得也最多。”“做80分的家长”沙拉总结的传统父母的误区,有四大方面:过度介入,过度抚养,过度热心;
习惯性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
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明确规范;
错把素质教育当做艺术教育。
后来,她提出“特别狠心特别爱”的理念——“狠心”这两个字最为扎眼,也最是核心。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可能会令人觉得“太残酷”、“太没有人情味”了。但沙拉所提出的“狠心”与虎爸虎妈式的教育有着明显不同。沙拉所言“狠心”,出发点是为了孩子长大后生活得更好,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和素质,是爱得更理性、更科学、更艺术,而不是爱得原来越沉重、越来越迷茫。她强调“爱”与“教”的结合。如果像虎爸虎妈一样只强调“教”,孩子就成了教育的靶子。当孩子感受不到爱,他与父母之间的爱也就不会流动;反过来,分的家长面面俱到、无微不至、事事包办,却往往事倍功半。而80分的家长,则主张“爱”与“教”的张弛有度。至于少掉的20分,“不是被狠心的妈妈顺手扔了,而是被聪明的妈妈悄悄藏起来了。”在以色列的生活让沙拉意识到:爱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别因为我们不会爱孩子,而衍生了孩子的平庸和“残疾”。父母有意识地减少20分,孩子的成长反而更结实、更有后劲儿。10年海外生活,10年跨国教育,这位“传统式妈妈”到底做了些什么而成为智慧型母亲,她又是如何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锻造成德才兼备的精英?在有偿生活机制中爱孩子
在以色列的耳濡目染,沙拉决定适当收敛对孩子那种炙热灼烧的“爱”,弥补曾经缺失的“教”。她发现,以色列人很显著地将生存教育放到了教育的首位,而“有偿生活机制”则是其中的精华所在。挖掘每个孩子的富翁潜质尽管一副外国人面孔,沙拉却是土生土长在中国。在心理上,她曾反复纠结要不要狠下心来。但她越来越多地看到,以色列即便是出身富足的孩子,也会走到大街上发传单、卖报纸、从事各类辛苦的劳动——那么,又有什么道理让自己的孩子当“沙发土豆”呢?初到以色列,为了拉扯几个孩子,沙拉亟需解决家里的“GDP问题”,一家人的生计依靠她做春卷的手艺聊以支撑。除了女儿还小,两个儿子都已经年近14岁,可以为家里分担一些事务。于是沙拉决定:孩子的有偿生活机制,就从帮妈妈卖春卷开始,不再让他们做“小皇帝”了!调动孩子的热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掣肘。沙拉回忆道:“孩子通常比我们想象得更加敏感,更富有智慧、观察力和学习精神。当我宣布我们家也要实施有偿生活机制时,孩子们竟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虽然很多事并没有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劳动不是嬉闹,做生意得有生意经。沙拉每天做个左右春卷,以每个春卷0.3谢克尔(以色列货币单位)批发给孩子们。规则如下:可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自行分配;如果不愿意承担销售,可在家做春卷,但提成比例会少一些;做一个春卷提成10%,卖一个春卷提成20%。一开始的进展自然不顺利,没劳动过的孩子,必然面临重重困难。但沙拉宁可浪费掉一些成本,也耐心地看着孩子们尝试。大儿子以华性格内秀,他观察妈妈的制作方法,把自己闷在厨房里,在消耗掉3公斤面粉后,终于端出一盘成功的春卷。这段经历让他在事业有成后也回味无穷,他经常对人说:“打糊可是一门技术,不能太稠也不能太稀,最高的境界是柔软得像一匹缎子面。”二儿子辉辉承包了销售任务,虽说几个里头他性格最活泼,但提着春卷篮子出门时,还是一直张不开口。沙拉鼓励他:“销售不是容易事,就连妈妈有时都搞不定,你不要有压力。”辉辉在多次失败后,还是保持礼貌、坚持礼节,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完成了第一单生意,口齿也愈发伶俐了。小儿子辉辉在菜市场“练摊儿”
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沙拉并不止步于此,她清醒地意识到:有偿生活机制不是教孩子想方设法“弄钱”,而是让他们懂得劳动伦理学、调动生存积极性和责任感。她给孩子们每人准备一个小本子,卖春卷的时候,也教他们不忘跟本地人请教希伯来语。同时,出门锻炼,也提高了孩子的交流和观察能力。孩子们敏锐地发现了沙拉未曾想过的问题。比如当地位于以色列北方,口味较重。于是他们建议妈妈,将上海春卷进行入乡随俗的改良,分为麻辣、咖喱、巧克力、奶酪等好几款。销量果然提高,连沙拉自己都吃了一惊。家庭是培养CEO的最有效基地以色列作为“创业之国”闻名世界,输送了海量的管理型人才。沙拉表示,难道以色列人都上过管理学院么?——当然不是了,管理能力不是学院培养出来的,不然学院早就人满为患了。
沙拉强调,在以色列,家庭才是培养孩子CEO能力的最有效基地。而所谓管理,包含了三个层面:信息管理能力、成本管理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自从家里实行有偿生活机制后,共同做家务、参与家庭规划已经成为三个孩子的责任,家中事无巨细都会一起商量。久而久之,沙拉发现孩子的管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以华原本是个信息意识含糊的孩子,但经过“有偿生活机制”的训练,对信息变得敏感起来。有一次,他在学校听到老师谈法律,一下子联想到自己家的情况。他咨询相关法律流程,发现家里居然有一大笔移民安置费可以领取。在他的努力下,没过几天,沙拉便从移民局领回了一万多块谢克尔,对儿子刮目相看。辉辉则成为一个“号码百事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多听、多看、多观察、多提问,养成了将各种信息随手建档的习惯。这种能力,在日后甚至让他获得了以色列国防部长的青睐,并在管理自己的公司时有条不紊、游刃有余。他成就亿万身家的商业能力,原来早在少年时就已经培养出来了。“有偿生活机制”也让沙拉家的孩子高度意识到“成本”的存在:不光做生意是要有成本的,每天的时间也是一种高昂的成本。沙拉感慨,原来饭来张口的孩子一旦有了责任意识,居然会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孩子们会把包的每一张春卷皮记录在册,并研究食物佐料最节省的使用方法;在意识到时间是消耗品后,会更自觉地安排好学习和活动的时间。沙拉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相信: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教育过度单调,他们便难以有机会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21世纪,孩子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与不确定的未来,只有提早培养三大管理能力,才能更从容地应对未来。基于此,沙拉继续谈到:国内近些年来流行起“素质教育”培养。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长都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外语等错误地当成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孩子的为人处世,价值坐标的建立,孩子的品格,孩子对知识与职业关系的理解,孩子的人生理想以及付诸实践的能力,才是‘素质教育’的明确内涵,是一个孩子走向社会舞台最必要的素质。
这种素质,名牌学校、高级辅导班都没办法培养,只有那双推动摇篮的父母之手,才能够给到孩子这份价值连城的礼物。”
因为爱,才要“延迟满足”
延续“特别狠心特别爱”的逻辑,沙拉深切感受到:“超前满足”与“超量满足”对孩子来说,不啻为一种软暴力,常常使得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一种被动局面,将孩子培养成禁不起挤压、苍白柔软的“草莓族”,致使孩子我行我素、抗挫能力差,以及缺乏感恩。而“适当不满足”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层次更高、更负责任的爱。适当不满足的智慧在以色列,沙拉经常见到这样的养育艺术。比如医院看牙,正好碰到女儿同学的爸爸带孩子也在大厅等候。他6岁的女儿闹着要喝饮料,可是这位爸爸怎么做的呢?他只是取了一个纸杯,倒了杯自来水给她。据沙拉了解,这位父亲是个富有的体育用品公司老板,他显然不是买不起一杯饮品。但在以色列人的价值观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能够满足的很少。以色列人想要自己的孩子从小懂得:即便再富有,也不要买不必要的东西;而如果想要获得更优越的生活条件,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这就是“适当不满足”的智慧。拒绝孩子要讲方法道理很朴实,但行动起来问题多多。沙拉的犀利之处在于,她能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充满温度与细节的教育方法。比如“拒绝孩子”这个理念,本身不难理解,但其实很容易做过头。在沙拉看来,用错误的方式说“不”,或在错误的情境下说“不”,危害可能不亚于溺爱。“现在的孩子都有点早熟,很早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如果父母直接了断拒绝,孩子可能会感到难受,怀疑父母是不是不爱自己了,这样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不好的影响。”沙拉认为,关键是教会孩子向父母提出要求的方式,要使他们知道,只能用商量的方式,而不能用耍赖、威吓、哭闹的方式。在后者的情况下,父母不可轻易答应,而要对他进行耐心的批评教育。在女儿青春期时,沙拉便经常以异常的耐心实践“延迟满足”的理念。比如有一次,女儿到咖啡厅大手一挥,给了服务员一大笔小费(服务员很帅气,女儿很心动)。沙拉当然很不满,但坚持不生气、不发火,跟女儿说明道理:“按照惯例,小费是消费价格的百分之十。如果你觉得他们的服务非常周到、热情,拿出百分之十有点拿不出手,你可以再添个一两块。我们的生活并不特别富裕,不能这么浪费啊。一个人的修养和派头,不是靠小费换来的。妈妈希望你做真正聪明的事情。”女儿没有吭气,但也没有叛逆心发作。沙拉知道,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便不再继续唠叨。沙拉和女儿
还有一次,沙拉想带女儿逛书店。但女儿说,“不要,我们先去买衣服”。结果女儿一整天都在商场试衣服。沙拉按捺住无奈,跟在她身边。
“我猜得出来,青春期的女儿正在试探老妈的忍耐度”——沙拉这样告诉自己,结果第二天,女儿果然说:“妈妈,我们今天去书店吧,或者你还有什么地方想去,我陪你一起。”
沙拉会心一笑:以退为进,方能峰回路转。关于对孩子说“不”的艺术,她总结出几个要点:
切忌随意说“不”;
不给孩子过度的形容(比如哭穷),以免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
用尊重的态度说“不”,不要破坏孩子的情感;
有正当的理由说“不”;
有创意地说“不”;
一旦说“不”,不要出尔反尔;
拒绝孩子之后,让他们明白什么东西是值得拥有的。
另外,“延迟满足”要有技巧。不要期望孩子一开始就能做得很好,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初的延迟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让孩子直接丧失追求目标的信心。“延迟满足”强调尊重孩子的生命发展规律与心理成长规律,它的训练是一种慢工,不可一蹴而就。正在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沙拉的三个孩子都格外坚韧、能吃苦,小时候那些娇生惯养的毛病一点也不见了踪影。结语
在寻根、取经两项任务圆满完成后,沙拉选择了返回中国。她说,中国已经融进了她的“基因组”。多少年来,沙拉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热心于为千万父母释疑解惑。她恳切指出,并不是说培养出亿万富翁就值得炫耀,而是因为自己也曾是一个找不到方向的母亲,也曾被别人批评过母爱质量低,所以,她更能理解今日做父母的心情。沙拉受邀到各地做讲座
她说,所有的父母亲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往往河过完了,遗憾都留在了河对岸。如果想要让遗憾少一点,就必须学习爱,懂得爱。反思近十年的跨国教育体验,沙拉把爱的图景归结为两幅画:一幅是子宫图,一幅是篝火图。传统式的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像子宫,智慧的父母爱孩子则像点篝火——“父母用篝火点燃孩子的人生和前程,遥遥望见他们像一轮新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End-本文转载自: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中国K12国际教育领先媒体,并系统化提供面向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优质在线课程。
心灵深处的幽暗与光明
磨难中坚持善意和温柔
让经典阅读成就孩子的精神成长
▼更多精彩推荐,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