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17期《历史教学》中刊载了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志刚和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继平两人合作撰写的专稿论文《大概念的理解与教师备课》一文。
该文的核心要义为,历史教师应认真研究大概念特别是历史学科大概念的含义,了解跨学科大概念与学科大概念的区别,借助大概念教学的理念指导备课特别是单元教学设计的工作,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各要素融入日常教学内容;明确学科大概念、单元主题、关键概念与具体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备课中整合教材,更新思路,明确切入点,将教学内容系统化和结构化,以实现历史课程标准中深度教学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引文中,作者开门见山地建议教师运用大概念教学理念来指导单元教学设计等备课活动,以完成深度教学的要求,推进对核心素养的培育。
正文部分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对学科大概念的含义进行了抽丝剥茧地解读,从概念、大概念、大观念,到学科大概念等不同层次逐个分析,引用了《新语词大词典》、《马克思主义原理词典》等大量辞书的经典注释,并从国内外学者的大量著述中找出相关单词英文原文和译文进行对比,最终得出三大结论:一、学科大概念容纳学科核心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理念和学习过程;二、历史学科中,处于中间地位的关键概念,比大多数最上位的核心概念更适合成为历史单元教学的切入点;三、我国课程改革强调的是学科大概念,国外的大概念理念主要是跨学科的大概念。
第二板块通过对方美玲老师撰写的《历史学科大概念的确立及其教育价值》一文进行商榷探讨,以完成对历史学科大概念的准确定位。作者指出,方文(方美玲老师的论文)尝试将大概念理念迁移运用到历史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但其借鉴西方研究成果“大概念下的知识层级体系图”构建“历史学科大概念与历史知识层级结构关系示意图”,在跨学科视角上并不适合,未能处理好国外社会科和我国历史学科、单一学科与综合学科之间的关系。另外,作者还认为方文对历史学科基本概念和历史学科核心概念等名词的解释模糊,宽泛繁琐,不易理解,对历史认识目的的范畴定位也较为狭隘。
在前两个板块的基础上,第三板块着重探讨了在教师备课工作中如何在单元主题的框架下聚焦大概念,搞好深度教学。作者从四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第一,确立新的备课思路。以大概念的理念,宏观地指导学期备课与单元备课,落实细化学科核心素养。从多个视角解读课标与课文,整合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核心概念,从学情、教学目标、学科素养等多方面去研究教学方案。特别要指出的是,作者在提出方文“历史学科大概念与历史知识层级结构关系示意图”不足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学科大概念、单元主题、关键概念与具体知识之间的关系图。第二,明晰整体备课的结构。教师在备课时,应依据学科大概念,将各单元的知识结构整合成一个整体,以学习内容为基础,思考一个学段基本的问题,特别是单元教学要具备各自的研究问题与主题,配合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与学业质量水平层次,将核心素养内容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第三,思考主题教学、单元教学的切入点。为方便论述,作者出示了“单元备课需要考虑的要素”示意图,以大概念为核心,将单元主题、基本问题、关键概念、历史史事、学科素养与学业质量水平、具体技能方法等备课必须考虑到的要素联系到一起。作者以美国战争史教学为例说明:单元教学应紧扣主题,选择适宜的关键概念与基本问题进行教学。第四,转变对课本的看法,重组课本内容。作者认为,教师进行单元备课,要从主题、教学目标、学科知识逻辑结构、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方式等角度出发整合课本知识内容,做到有选择、有拓展、有创新。作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中单元主题为例,证明大概念理念、单元备课视角对整合课本内容的指导意义。
在论文的最后,作者总结了大概念对教学的意义:指导单元或主题备课,合理安排整合教学内容与课本知识,促使学生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加深对历史学科性质的认识。
需要指出,整篇论文的各板块与其他板块间既有联系,也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我们可以将全文看作三篇小论文的整合,但“大概念——历史学科大概念——历史学科大概念”指导备课的层层递进关系还是很清晰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