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我的观点报告丁建国用儿童适合的学习思
TUhjnbcbe - 2022/3/31 15:05:00
白癜风治疗价格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白癜风立足北京服务全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一、改造独木舟

五下第二单元《船的研究》,其中第一课《船的历史》引发了关于“最早的船是独木舟还是木(竹)筏?”的讨论。课堂上,教师把这一问题抛给了学生,从教学反馈来看,一部分学生认为最早的船应该是独木舟,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木(竹)筏才是船的前身,双方各执一词。其中认为独木舟是最早的船的理由是独木舟具备了船的基本形状与功能,应该是船的历史起点。认为木(竹)筏是船的前身的理由则认为木(竹)筏制造原料取材方便,制造工艺相对简单,而独木舟的制作工艺相对更复杂。为避免学生卷入一场意义不大的争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巧妙地避开了以上话题的讨论,而是通过改造独木舟来还原和理清船的历史和发展,从而让船的研究更具逻辑性。

独木舟的制作工艺追溯

独木舟的制作是否需要借助更先进的工具,如刀、斧等?从独木舟的成品来推测,古人将树干掏空,制木成舟,有哪些方法能解决“掏空树干”这一技术难题呢?当学生看着独木舟照片、手里拿着独木舟样品,学生很容易被引导陷入这样的思维框架:只有用较为锋利的利器如刀、斧等才能完成掏空树干任务。所以学生认定独木舟比木(竹)筏制作工艺复杂也是有道理的。这时,教师提供相关资料,通过阅读资料,学生就能发现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古人用火焦法解决了“掏空树干制木成舟”等关键技术难题,这样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真实还原独木舟的建造事实,为木(竹)筏制作是否真的比独木舟制作更简单提供了参考。

独木舟与木(竹)筏性能测试

学生在测试独木舟性能时发现,载重量小、稳定性差是独木舟的不足。教师在课堂中假设了这样一个真实的场景:古人乘坐独木舟外出捕鱼,无奈独木舟无法承载太多鱼获,只能忍痛放弃,回家后的古人会有怎样的行动呢?为避免出现学生否定独木舟价值,以制作木(竹)筏直接替代独木舟这一情况,课堂上,教师顺势而为,将“改造独木舟”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展开。教师提供每个小组相同数量和种类的材料如8根雪糕棒、4根长木条、8根橡皮筋,让学生对独木舟进行创造性改造。从实际教学来看,有了前面独木舟稳定性差的认知铺垫,学生在改造独木舟时,基本上都选择从“尽可能扩大船体触水面积、保持船身左右平稳”等角度入手。课堂上,五花八门的改造后的独木舟,用真实的承重量提升和稳定性保持,完美地呈现了学生对船的发展历史的思维路线演绎,也相对巧妙地避开了木(竹)筏与独木舟相比,孰优孰劣的无效比拼。

二、使用指南针

二下第一单元《磁铁》第4课《磁极与方向》,在学习指南针的使用方法后,教师这样开展教学:设计一张校园寻宝图,标注出宝藏坐标位置,如“从教室走廊出发向正南方向行进步,再往正北方向行进步,在此区域内找到一份“寻宝提示图”(其实是完成一道选择题,题目内容:条形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后会指示南北方向,其中红色部分N表示()方向A北方B南方C东方D西方。学生作答,并根据题目答案领取相应字母序号的钥匙,再根据第二份寻宝路线图出发寻找最后的宝藏。如“从此地出发,往东北方向行进步,找到相应字母序号的宝箱,用寻找到的钥匙开启宝箱,领取宝贝”。

类似这样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很好地契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以此开展的教学也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学生则在这样的活动推进中不断运用和巩固已学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三、发射小火箭

六下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第2课《产生气体的变化》,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直接呈现的小苏打和白醋的观察拓展为“多种厨房用品的观察和比较”。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对“混合后能产生气体的物质是什么”的认识范围。如何有效聚焦并引发学生研究兴趣呢?有教师在课前出示了小火箭模型,通过演示操作将白色固体物质和无色透明液体作为火箭推进剂装入箭体,待火箭直立,利用两种物质混合后所产生气体的强大推力,在课堂上很震撼地发射了一次火箭。“推进剂是什么?”,寻找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水、白醋、白酒、小苏打、面粉”等多种厨房用品的观察与将这些物质进行混合后变化现象的描述过程,这样的环节设计适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与学习兴趣,是较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用儿童适合的学习思维组织教学,教师要充分思考儿童面对相关提问时,其知识储备下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要充分思考学习兴趣带给儿童的动力和支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意愿和追求精神。总结一句话,用儿童适合的方式组织学习活动,科学课才具有应有的趣味和科学性。

图文|丁建国

审核|丁建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观点报告丁建国用儿童适合的学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