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⑥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⑦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⑧非特:不仅 ⑨度:计划 ⑩度:考虑 ?义:适宜 ?是:认为正确 ?膏泽:施恩惠 ?事事:做事。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后一个“事”是名词 ?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 ?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第4段)无由会晤,不任①( )区区②( )向往③( )之至!
答案
①不任:不胜 ②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③向往:仰慕
二、基础梳理
1
通假字
例句
本字及意义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同“辩”,分辩
2
古今异义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①故略上报
写回信
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②任区区向往之至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3
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意义或用法
(1)蒙
①某启:昨日蒙教
动词,承蒙
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生借书说》)
动词,遮蔽、覆盖
③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动词,蒙受
(2)难
①辟邪说,难壬人
动词,排斥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形容词,与“易”相对
③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名词,灾难
(3)见
①终必不蒙见察
表被动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放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这里偏指“我”
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动词,看见、看出
(4)度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名词,制度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名词,计划
③度义而后动
动词,考虑
4
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作动词,办(事)
5
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判断句 标志词:也
②终必不蒙见察
被动句 标志词:见(表被动)
③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④以谓受命于人主
状语后置句 标志词:于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何(宾语)、为(介词)
⑥至于怨诽之多
定语后置句 标志词:之
6
文化常识
《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文中多处使用书信用语,请找出并指出其用法或含义。
序号
书信用语
用法或含义
(1)
某启
书信正文开头称“某启”,“启”表写信人向对方表白启告。
(2)
故略上报
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
(3)
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4)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书信结尾表示敬重之意的常用语,“区区”,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全句的意思是: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三、典句翻译
1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案:大概读书人所争论的,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名和实的关系弄清楚了,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得分点:盖、名实、明、得,句意通顺)
2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答案:我却以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是侵犯其他官员的权力;施行前代圣王的*治,以求兴利除弊,不是滋生事端;为国家管理财*,不是搜刮钱财;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是拒绝别人的批评。(得分点:修、有司、生、辟、难、壬人,状语后置,句意通顺)
3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答案: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把不顾念国家事务、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作为美德。(得分点:苟且、恤、同俗、自媚于众,句意通顺)
4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案:如果您指责我占据宰相的位置已经很久了,没能帮助皇上大有所为、施恩惠给人民,那我是知罪的;如果说我现在什么事都不该做,只应墨守前人的做法,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得分点:膏泽、事事、守前所为、知,句意通顺)
四、名句默写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因为*见和方法不同,因此简略地写了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5.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举先王之*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 3.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4.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5.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文章
解读
理
解
解读《答司马谏议书》
北宋嘉祐年间,王安石、司马光同列朝班,特相友善,时与吕公著(字晦叔)、韩维(字持国)并称“嘉祐四友”。然而,二人却因治国理念不同而逐渐疏远。熙宁二年(),宋神宗命王安石推行新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推行青苗、均输二法,统筹财*,不意受到士大夫坚决反对。熙宁三年,司马光连作三书以劝。第一书《与王介甫书》长达三千余字,责难王安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要求废除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便是对此书的回复。
《答司马谏议书》针对司马光的责难,从高处入手,论证变法的名正言顺,令指责不攻自破,并且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的不良习气,表现了改革的决心与勇气。王安石称,变法乃“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之举:其制定法令的程序合理合法,先是“受命于人主”,而后“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再“授之于有司”。其目的则是“举先王之*,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也正是因为变法为“度义而后动”的举措,所以致怨天下“而不见可悔”。除了正面的辩驳,王安石又宕开一笔,批判士大夫苟且终日,一味“守前所为”,对于这些人的指责,明确表示“非某之所敢知”,态度十分坚决。
王安石所表现出的果敢与担当,与《宋史·王安石传》中所说的“三不足”精神相辅相成,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正是儒家士大夫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将激励当代人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担当并坚定前行。
群文
教学
设
计
“
QUNWENJIAOXUE
《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壹
学情分析
本单元都是古文,古文阅读相比于古诗词、小说等来说,阅读难度增加。如对文言文特殊词汇、特殊句式是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的,古文阅读数量得不到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古文阅读语感、对文意的理解,进而影响对文章主旨、文人精神的理解。仅就读懂层面来说,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古文学习是存在一定畏难心理的。
贰
教材分析
高一必修下册第八单元主题为“倾听理性的声音”,本单元共四篇古文: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都是古文的名篇佳作,文体上有书信、辞赋、史论,体现的文人精神都指向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的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单元内容对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1]。就难易程度来看,本单元整体上难度偏大,这不仅因为文章本身的逻辑性、思辨性强而带给阅读上的难度。还因为学生要想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与担当精神,需要具备相关历史、文学等的延伸阅读。这也给阅读带来了困难。就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而言,涉及的著名历史事件有王安石变法、著名的“嘉祐科举”,以及与此相关的历史名人。如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司马光等。历史层面的积累,高一历史上册必修中国历史教材有对“王安石变法”的一段表述;高二选修中国历史教材有“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的一些介绍,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这一段历史。但还不足以支撑对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创作社会时代背景,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提供阅读资料才能深入了解。
叁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工具书等,对特殊词汇、句式等做解读,在此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掌握文章主旨。
2.能够结合社会时代背景,理解和把握围绕变法改革,王安石、司马光的基本主张、立场、目的,并能对二人的*治主张有独立的理性分析、评价判断。
3.领悟作者的家国情怀,深刻体会和认识古代文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肆
教学重点、难点
1.对王安石、司马光围绕变法的*治主张的理解和把握。
2.深刻体会和认识王安石、司马光所代表的古代文人的责任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群文阅读教学法、专题讨论法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与环节
第一环节:导语
魏征、王安石、司马光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治家。魏征以敢谏、善谏闻名,我们刚刚学过的《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在国富民强之时也要居安思危、爱民于心。居安思危,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代谏臣的不畏皇权、心系社稷的责任与担当。王安石以主持变法而知名。我们知道王安石与司马光私交情谊不薄,但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却持反对意见的。并为此写了四封书信《与王介甫书》。而王安石在神宗熙宁三年()给司马光回信与之辩论。那么,王安石、司马光二人在变法问题各自的主张是什么?二人分别站在什么样的立场,有着什么样的目的?
第二环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汇报
教学活动1:
1.检验学生课前阅读、背诵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情况。找一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课文一遍。找一生背诵课文,全班齐背课文。
2.检验学生课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情况。
教学活动2:
1.检验学生课前解决字词句等自学、整理情况。
2.教师根据学生阅读情况、字词句学习情况,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指导,并注重举例和练习。
教学活动3:
对阅读不够、背诵不够的同学,课上反复阅读。
第一,课前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熟读。后者要求背诵,实际上,大多数学生真正背诵下来的时间,需要推迟到本课讲完。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特殊的文言字词、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疏通文意,这是古文阅读、理解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具有阅读的目的性,并在文章的对比中更容易找出观点上的不同,为探究式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师展示学习任务群:
1.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辩驳司马光的谏议,阐述了自己哪些基本观点?
2.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具体阐述了关于变法的哪些观点,表达了怎样的建议?
教学活动1:
学生回答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
考察学生对核心课文内容的解构、提炼关键信息、归纳总结,以及表达的能力。
教学活动2:
学生回答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
考察学生对延展阅读课文内容的疏通、梳理能力,有助于对文言文阅读拓展和积累。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布置任务
第2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导课(接上一节)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接上一节)
教师导入课程后,展示学习任务群(接上一节):
3.找两位同学对诵、演绎王安石、司马光二人的辩驳,感受言辞的犀利、针锋相对的气势。
4.王安石、司馬光二人同朝为臣,私下情谊也甚厚。但是二人却在变法的*治观点的不同,据理力争,针锋相对,相互驳难。请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社会时代背景谈谈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从二人的立足点、目的角度思考,他们身上有着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的怎么样的精神?
教学活动3:
小组内两两同学结对,演绎王安石、司马光二人的辩驳过程,要求观点准确、表达清晰明白。
再找两组演绎较好的同学,在班级展示。
1.通过对诵、演绎活动,能够进一步激活课堂,引发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观点,以及理性思辨的兴趣。
2.一方面通过分角色对答,能够帮助学生重建*治观点辩论的语境以及文言文表达习惯,学生们能在重构和对答、演绎中,更能捕捉和把握王安石、司马光文字的言外之意,锻炼学生的语言构建、交流表达能力。
3.学生在内容的构建中,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共四封书信,司马光对王安石提出的变法主张提出质疑,并指责其五大罪状: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第二,王安石围绕这五大罪状阐述自己的*治观点核心是“所操之术异也。”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第三,注意二人的语气、节奏、气势等注意符合历史人物身份和辩驳的特征。
教学活动4:
学生回答王安石、司马光二人观点的立足点、目的,并回答谁的观点更有道理?说明依据、理由。
第三环节:专题讨论
1.教师展示专题讨论主题和要求
主题:“责任与担当”
要求:第一,自由表达观点,有不同意见可以再讨论,或存疑。第二,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表述明白,并联系当下及自身。第三,准备好发言提纲。
第一,让学生自由发挥,更能够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考维度。
第二,要求思路清晰,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整体把握能力。
第三,要求联系当下及自身,让学生能够从体悟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精神,面向未来和自己,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意识和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活动5:
学生思考、撰写发言提纲。
找3-5位同学口头谈一谈自己关于“责任与担当”的认识和看法。
学生、教师在每一位学生发表看法后,进行评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注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表达逻辑性的指导、认识深刻性的启发。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都是立足现实问题,提出针砭时弊的建议和措施,他们不畏皇权,不因情谊而对*治见解妥协。他们心系天下,勇于担当,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伐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与担当。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对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在国家发展的洪流中,既是对我们时代责任与担当精神的考验,也是我们践行这种精神的时代机遇。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快速发展的需要。
YUWEN
。XINKE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