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纪念一位平凡的逝者
TUhjnbcbe - 2022/5/30 15:29:00

几天前就看到了李国武救人的新闻。记得当时点开链接匆匆扫了一眼,知道了有这么个人,有这么回事,仿佛还与身边的朋友议论了一句什么。因为要关心的事太多,总之是没有往心里去,过眼也便算了。

这也许正是这个时代的常态,在信息泛滥的社会,在茫茫人海之中,一个陌生人的生与死,似乎是司空见惯的,对我们很难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更何况,李国武是如此的普通。从后来的新闻报道我们渐渐知道,这位中年男人,早年参*,之前还立过功,救过人。但这些跟我们所熟悉的“当下社会”中李国武都没有什么关系。

在平常日子,李国武的职业是保安,上有父母,下有小女,同事对他的印象是“好人”,仅此而已,普通到我们擦肩而过时都不会多看他一眼。

▲李国武

若纯粹以“理智”的视角去看,平凡的李国武做了件“无用”之事,撘进了自己的性命。这真是“殊为不智”啊。我后来见许多说法,不少“理智者”运用各种知识来说明李国武的“无知”,甚至以其为“愚夫”。当然,“理智者”也有稍和缓一点的说法,如“精神值得赞扬,行为不值得推广”,云云。

我自己,也常常是自诩于理性而昧于情感的人。然而,昨晚无意打开一张动图之后——事发之时李国武试图接住跳楼者——我却于此始觉愕然。

那个霎时,李国武张着双臂紧张调整步子,以至于姿势略显怪异,随即被跳楼者重重砸倒在地。他平凡的生命就此完结。十余天后我揣度他当时所想——譬如要不要躲开?自己的行动有用吗?会不会受伤,死去?——我决意相信那一闪念中他是没有想的太多,也无暇去想的。

▲李国武救人瞬间/图片来自网络

正是因为他当时“无所想”,才让我于深宵愕然许久。李国武的选择是我做不到的,应该也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

生死之间,他应该知道这是凶险的选择,但他来不及反复权衡,想必也没有经历什么复杂的思想斗争才痛下决心,他下意识的反应就只是“救人”而再无他物,就只是骨子里的仁厚和慈悲而已。

▲微博上的讨论

这类纯粹的行动,是在事后在被我们归纳为各种概念,诸如牺牲,诸如道义。但在本质上,这些概念归属于社会圈,归属于“理智”的我们,而不属于当事者。我们是依靠这些概念才能解释李国武的选择,才能自以为接触一点他灵*深处的东西。

《五人墓碑记》有言,“(五人者)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又说“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说的也正是如李国武一般“素不闻《诗》、《书》之训”的平常人,也正是类似的意思罢。义之所存,生死以之。

在人性的立场上,义是无所谓大小的,不管是为江山社稷,还是试图去救一个陌生人;义也是无所谓结果的,不管是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视野还是就此无谓死去。

▲悼念李国武/图片来自西部网

我记得约翰密尔有句话说,“为知识方面这种平静所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掉人类心灵中的全部道德勇敢性”,说的可能也正是平日里“理智”如你我者。

作为平凡人的李国武,救人而不可得,无谓死去。

可那又如何?他让我们认识到“我们身边竟然真的有这种人”,让我们相信人性深处的一抹无私与高贵,以及,让我们知道真正的道义不必来自于规训来自于样板人物,而来自于如李国武一般平凡普通的个体。

在漫长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屡见灰暗的基调,我们习惯于“胜王败寇”的功利思维,我们为逼仄现实所困也在现实社会中惯于利害考量,我们始终运用“理性”追求自利,我们时感不平却又瞻前顾后不得而鸣,我们看到了太多见死不救者甚至救人者反被讹诈,在很多时候,我们生长于社会依存于社会,看似安稳度日,然而内心深处其实对“人性”并没有什么信心。

▲李国武追悼会/图片来自华商报

但也正是因为李国武,因为一个个如他般平凡的个体,因为他们的“不思量”,他们的逝去,因为他们在逝去霎时闪耀的人性光辉,才让我们不至于对现世悲观,不至于以他人为“黑暗森林”,让我们相信人性,善待他人,给予我们道德勇气。

他们的人格光彩源于他们自己个体内心的选择,也照见我们内心深处。敬佩与哀思之余,我以此文纪念这样一位平凡的逝者,还其“不智”以应有之义。人说祭文如有信言的话可以立时使死者超度,我但愿这话本身就是信言。


  
  作者:肉上师


  
  贞观作者

1
查看完整版本: 纪念一位平凡的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