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邢小利答华商报记者问
TUhjnbcbe - 2022/6/24 15:05:00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60103/4753196.html
邢小利答《华商报》记者问

问:您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能否谈谈您的个人成长经历。

答:我少年时期是在长安的乡村度过,在乡村读完小学和初一。十四岁进城到西安,先在西安市第六中学读初二,后来在西安市第二十四中学读完初中和高中。年高中毕业,在西安市新华书店当营业员(临时工),年被招工至陕西钢厂当工人。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师专(当时学校的全名)中文系,年毕业。年陕西师范大学在职本科毕业。年在职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年9月至年4月在西安市第九十二中学任语文教师。年4月至年4月,兼任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月刊文艺理论编辑。年4月调至陕西省作家协会,历任《小说评论》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陕西*书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秦岭》杂志执行主编。

问:我了解到您于年高中毕业后曾当过四年的书店营业员,后来考取师专、又当了语文教师,然后考取西大文学硕士并走上作家的道路,您为何会走上文学之路,和改革开放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关联?

答:我走上文学之路,跟我从小喜欢文学有重要关系。当一个作家,是我在十四岁以前在乡村的时候就立下的志愿。后来当了教师,我觉得我的性格不适合当教师,也有过从*的机会,我不喜欢,都放弃了。我走上文学之路,特别是能在比较专业的文学单位工作,可能得益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种改革开放、文学特别受欢迎的时代。整个八十年代,文学大受欢迎,感觉人人都是文学迷,我认为,当年的文学,也对改革开放、对思想解放、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书,那时的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杂志缺理论编辑,我的大学老师、著名的托尔斯泰研究专家雷成德教授欣赏我,他当年给我们教的是美学课,我是美学课代表,他向当时的《长安》杂志副主编、理论组负责人李健民推荐了我,我由此被《长安》杂志借用或者说聘用了四年,本来是要调进去的,但学校不放我,拖了四年之久,等学校放我的时候,《长安》却没有人员指标了,也是机缘凑巧,陕西作协的《小说评论》也缺理论编辑,编辑部的几位老师都认识我,觉得我很合适,不到一个月,就把我调了进去。要说改革开放,我认为我的调动就特别能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初四年调动,学校死死不放,到后来,年,整个社会改革了也开放了吧,不到一个月我的调动就成功了。顺便说一句,我是级的学生,那时既是文艺的春天,也是思想解放的最初几年,全国有一股强烈的“美学热”,我就是在“美学热”中将创作的兴趣转为搞理论的兴趣了,我在大学时代就发表过文学评论文章,最早的一篇是对路遥中篇小说《人生》的评论。

问:“文学陕*”在中国文坛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陕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文学氛围对您个人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答:“成长”这个问题说来很复杂。从我个人性格和兴趣来说,我可能更喜欢陶渊明、王维、袁宏道、张岱、曹雪芹那样的作家及其作品,《红楼梦》中我对妙玉这样的人物就特别欣赏,我喜欢“落花无言,人淡如菊”那样的境界和风度。陕西的当代文化以及文学,大体来看,似乎更侧重于忧患、厚重甚至沉重那样的风格,我也理解并能够欣赏。至于说这个姑以“厚重”来描述的文化和文学风格是否对我产生了影响,我也说不大清。

我特别喜欢王国维说的,“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我时时提醒我,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和批评家,对于陕西的文化和文学,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为什么?诚如王国维所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近二十年来,我更喜欢读史书,古今中外的历史书,史书是沉重的,但我这种读史,似乎更多的是我个人精神“成长”的需要,是“我”的需要,周围的文学环境对我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据我所知,总体来看,陕西作家中,读史的风气并不太浓,陕西作家更喜欢写什么读什么,更喜欢读文学作品。

问:文学来源于生活,您个人在创作过程中是否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在创作主题等方面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答:作家和生活的关系是互动的。生活给作家提供丰富的素材,作家也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有意义的东西,特别是,作家还给生活补充生活中没有的亮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我创作最大的影响,就是我的思想和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随之发展变化,过去没有的认识,后来有了,过去没有经验过的,后来经验了。我写散文,我的散文的主题,可能更多的是我在这个时代的生命感受和思悟,这种感受和思悟,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化的,比如,过去我写的很多主题是我的生活感受和生命感悟,很“自我”,现在就有了更多的对时代和历史的思考。

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您觉得陕西文学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路径,最大的成就和变化在哪里?

答:描述陕西当代文学的创作概况及其特点,一个方便的切入角度,是考察年以后陕西几代作家在创作方法与文学精神上的传承与突破。目前有一个共识是,陕西作家大致分为三代。以柳青、王汶石、杜鹏程为代表的上个世纪50年代那一批作家属于第一代,评论家胡采用“从生活到艺术”就概括了那一代作家普遍性的艺术特征;到了70、80年代,陈忠实、路遥、贾平凹、邹志安、京夫、莫伸、王宝成、王晓新、程海等作家相继走上文坛,他们作品的艺术风貌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已包括不尽了;而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走上文坛的这一代作家,如叶广芩、杨争光、红柯、王观胜、冯积岐、方英文、爱琴海、寇挥等,则几乎是一人一个艺术世界,难以用一种艺术范式和批评模式概括他们。比较而言,第一代作家在*治、艺术、生命三者中,艺术和生命是围绕*治这个核心的,第二代作家已经突破了*治的樊篱,重视艺术自身的价值,而在艺术与生命二者中,又以艺术为中心。他们差不多都以文学圣徒自居,对艺术有一种圣者的殉道精神,陈忠实有“文学依然神圣”的名言,路遥因拼命写作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邹志安英年病逝前还说他对文学“不悔”,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到了第三代作家,他们既重视艺术的价值,也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也就是说,他们既看重写得好,也看重活得好。第一代作家大约在七八十年代相继谢幕,完成了他们的艺术生命;目前撑持陕西文学天空的,主要是第二代和第三代作家。而就后两代作家而言,应该说,第二代作家已经基本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第三代作家除个别人已写出能充分体现他们艺术追求的作品,形成了自己比较鲜明的艺术风格,如叶广芩和王观胜等,其他则大致上还是尚未完成、正在成长完成的一代。

农村题材,现实主义,这两大特色是柳青、王汶石等第一代作家给陕西文学奠定的基础,而后陈忠实、路遥等第二代作家承续了这个传统并各自有不同的艺术突破和文学精神上的超越。柳青的《创业史》,王汶石的《风雪之夜》,陈忠实的《*原》,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邹志安的《乡情》,贾平凹的《腊月?正月》和《浮躁》等,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虽然像贾平凹和韩起这样的作家,前后期创作变化较大,前期基本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描写农村生活,后期或尝试意象手法或探索寓言表现,艺术描写对象也向城市转化,构成陕西文学主流之外的另一样态,但其总体的艺术精神风貌还是与第二代作家的整体风格是一致的。

艺术世界比较复杂和丰富的还是第三代作家。从创作方法上看,上个世纪40年代出生的王观胜、叶广芩等人,他们在艺术观念上还比较传统或接近传统,他们的小说还着重于描写人物,而60年代出生的红柯、寇挥等则比较先锋,他们的小说重在写意象,作品中的人物已是意象和现代观念的存在了。50年代出生的杨争光、冯积岐、方英文等一批作家,处于新与旧之间,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挣脱传统追求新潮的一面。可以看到,这一代作家纷纷铆足了劲,正在寻求属于自己的艺术门径,以期新的艺术突破。

问:您曾撰文《文学陕西:也曾灿烂也有迷茫》,讲到当下时风影响文风,谈到老一代作家如柳青、陈忠实等深入生活、甘于清贫倾心创作,而当下重官轻文、作家难以静心创作。您觉得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该如何平衡,文学陕*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答:文学,特别是作家个人的创作,说到底,是个人的事。关于这个问题,我想用《红楼梦》中的两句话简要回答: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END》—

?文章选自《秦岭》年冬之卷

《秦岭》年冬之卷第48期目录阅览

《秦岭》简介

《秦岭》是由陕西*书院和柳青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纯文化刊物,于年创刊,季刊,每年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推出。由作家、评论家邢小利主编。刊物设有观察,纪事,读书,钩沉,批评,对话,作品,资讯等栏目。刊物以高端、新锐、前沿、深刻为办刊宗旨,每期都配发有文坛大家的重量级宏文,使刊物大气、厚重,在全国文学界、文化界、高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文化精英人士中广泛传阅。刊物印刷精良,设计制作大气美观。本刊已在国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订购电话

-

相关阅读:

读李建*的文学批评

回望路遥

文学陕西:也曾灿烂也有迷茫

“圣人”大话引起的话语涟漪

邢小利:陈忠实身上体现着优秀的传统人格

★下载《秦岭》▼

《秦岭》年冬之卷第48期

《秦岭》年秋之卷第47期

《秦岭》年夏之卷第46期

《秦岭》年春之卷第45期

《秦岭》年冬之卷第44期

《秦岭》年秋之卷第43期

《秦岭》年夏之卷第42期

《秦岭》年春之卷第41期

《秦岭》年冬之卷第40期

《秦岭》年秋之卷第39期

《秦岭》年夏之卷第38期

《秦岭》年春之卷第37期

陕西*书院

开卷有益传薪有火古今在望天地在心

编书

教育

研究

交流

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邢小利答华商报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