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张逸菲/文时硕/图
两年前,一部名为《国家孩子》的电视剧,将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时的一些真实历史,展现到观众面前。数以万计的南方弃婴被称为“国家孩子”。相关部门组织这些南方孤儿沿铁路公路一路北上,被沿途省份一路收留。
在河南省,也有一些家庭领养了这些孩子。
时光荏苒,时隔60年之后,被河南安阳一对夫妇领养的其中一个“孩子”,在今年中秋节前后,终于找到了远在安徽的家乡和亲人。并于9月27日携家人跨省祭祖认亲。
河南商报将联合大河报、安徽新安晚报,见证一场跨越数百公里、60余年的“国家孩子”的认亲行动。
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62岁老人王文书寻亲成功
“你不要把小宝扔下”
年秋,30多岁的徐立珍走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七广村的家门,这个平时胆小本分的中年妇人,怀中紧抱着当时家中最小的儿子小宝,渡过*雒河、来到芜湖坐轮船、历经几百公里到达上海市,她走到当时最繁华的百货大楼附近,将不到一岁的小宝放在早准备好的篮子里,下了下狠心,转身快步走到暗处躲起来,直到看见有人抱起了啼哭的小宝,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这是年至年期间现实的一隅。三年的自然灾害,让当时中国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饥荒。根据资料介绍,彼时南方水灾严重,导致人多地少的江南水乡一带外流人口陡增,多数流落在上海一带乞讨糊口。
小宝是徐立珍为夫家季家生的最小的儿子,从一出生就乖巧可爱,徐立珍的大女儿、当时已满14岁的季益秀最爱的就是这个小弟弟,小宝聪慧,已经会用奶音甜甜地唤她“阿姐”。
这一声声阿姐越来越无力,季益秀在大队当着妇女主任,即使还能分一点粮食,可也顾不住全家人的口粮。母亲徐立珍总将家中余粮让两个大孩子和丈夫先吃,自己用来哺乳小宝的奶水却如早已干涸的枯泉。
七广村是个穷村子,眼看小宝越来越瘦弱,她听说不少乡亲为了让家中小儿活命,跨越百里,将亲生骨肉遗弃至码头、车站或商店等人口流动频繁的地段,期望得到好心人收养,给孩子一条活路,甚至当时还流行一句话,“送到上海就能吃饱饭了。”
女儿季益秀像是识破了母亲无奈且心酸的想法,得知母亲要去上海寻找表姐要点粮食,她专门拉住母亲,“你不要把小宝扔下。”
“认亲没别的目的,我要知道自己的根”
从上海市回到七广村,徐立珍大哭了一场。
根据《上海民*志》记载,上海社会福利机构在年共收容婴幼儿人,其中弃婴占98%;年收婴人;年1-3月,共有弃婴人入院,最多一天收容人。
由于城市粮食匮乏,在国家民*部门统筹安排下,这些弃婴被火车搭载,转送至全国各地。根据资料,运载孤儿们的火车、汽车沿着由南向北的道路一路转送,将孤儿们分别安置收养,凡走到之处,几乎是走一路、安置一路。
徐立珍的儿子小宝,就搭乘上海发出的火车,一路向北,最终被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清池村村民王作林和刘先知夫妇收养,改名王文书,安然度过了60余年的岁月。
河南商报记者来到王文书家中采访
“小的时候,我从邻居的口中得知,自己是被父母抱养来的。”王文书告诉河南商报记者。
9月24日,记者一行来到安阳市,第一次见到了已逾花甲之年的王文书,一米七多的个子,身材瘦削、谈吐有度。家中被他和老伴打理的窗明几净,客厅北面墙上是两个孙女的照片,他告诉记者,9月15日的晚上,一直帮助他寻亲的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工作人员说,他与远在七广村的兄弟季益寿通过比对,认亲成功。
谈起寻亲过程,老人潸然泪下
“结果出来之后,我与弟弟那边联系,定在9月27日上午十点,我带着爱人、儿子儿媳和孙女,一起前往七广村季家老宅祭祖,”王文书说,“我的亲生父母和养父母都已经过世,安徽的亲人还剩一姐一兄一弟,认亲没有别的目的,我终于知道了根儿在哪,这才是圆满。”
他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养父母皆因疾病去世,纵使王文书在年少时听说自己是抱养来的,却也从未以此询问过养父母。
“养父母对我视如己出,他们在世时,怕他们伤心,我从没想过寻亲的念头,”王文书说,“年、年父母相继去世后,我才在年开始尝试寻亲。”
寻亲之路的跌撞和羁绊,数度让王文书丢失了信心。转机是在年年初,王文书向一个基因检测机构递交唾液样本,寻找到一位同样寻亲的远方亲戚、也在安阳定居的王福存;之后,他们又联系到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协会的一名志愿者王砚萍恰巧也在安阳市,通过大量的信息收集和质询后,协会最终将二人的出生地定位在了安徽省芜湖市的无为市。
“原本在今年7月19日,我们计划带领王文书和王福存二人,前往无为市寻亲,”志愿者王砚萍对河南商报记者说,“但水灾和疫情不得不推迟了原本的计划,而就在此期间,王福存收到了与无为市一家基因比对成功的好消息,于是我们决定,9月13日时,一起去认亲,再帮王文书找家。”
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眷顾,9月11日晚,王文书接到了季益寿的电话,“他说,邻居给他发了一份我的寻亲信息,他发现我们两个很像,于是我们约好,13号他也来七广村见面,我们一起验血检测。”
9月13日,当王福存认亲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时,季益寿突然向王文书走来,所有在场的人惊呼,“这不是双胞胎吗?”
“都说我们很像,”王文书回忆当天的情景,“个头、身材、还有我们自从少年时期就开始白的头发……甚至当第一眼见到他,我就认为他是我的亲人。”
寻亲60年,物是人非
但之前的失败经历,让王文书按捺住内心的激动,一旁的王砚萍通过与季益寿聊天发现,他的地址就是协会会长提供给她的、稍后带领王文书去寻亲的地址,“这么多的巧合,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王砚萍说,“我们马上给他们采了血,加急送到检测中心进行比对。”
王文书老人以及他的爱人和两个孙女
结果在两天后出来。9月15日傍晚,王砚萍、王文书等一行四人回到宾馆,在大厅整理资料。三年自然灾害中,无为市不少家庭都为了搏那一线生机,将孩子送至上海,看到王文书王福存二人寻亲的过程,不少家庭纷纷找到王砚萍登记信息,希望协会也能帮助其寻找半个多世纪未见的亲人。
六点左右,王砚萍接到了协会会长李勇国的电话,挂了电话,她转向还在整理信息的王文书,激动地叫着。“王大哥!别忙了!你的信息比对上了!”
即使已时隔半月,王砚萍在讲述过程中依旧激动地哭了出来,她哽咽着说,王文书听到后,一行四人不由自主地抱头痛哭,“这么多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上天又让一家人团聚。”
现在,季益寿正在老家七广村,张罗着哥哥的认亲仪式,他说,从小就听家人说起哥哥,季氏一族在当地有三万多人,有个大祠堂,27日,他们要办一场隆重的仪式,欢迎哥哥回家。
杨祖华是王文书大姐季益秀最小的儿子,如今他在广州定居,这次他要代表家人回乡看望这位二舅。遗憾的是,母亲季益秀早些年患上阿兹海默症,如今在江西省景德镇,认知能力丧失、生活不能自理,“前阵子,我们告诉母亲,舅舅找到了,姐姐告诉我,她的眼神有一些波动。”
还有更多等待寻亲的“国家孩子”
离27日正式的认亲,还有几日时间,淡定如王文书,也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复杂的思绪。
他说,他从不埋怨自己的亲生母亲,他也理解母亲的做法,“我知道,她是想让我活下来。”
王文书对现有的一切都抱有感恩,养父母终其一生,没有孩子,在收养王文书之后,他们又收养了一个比王文书小六岁的女孩。夫妇二人倾其所有抚养孩子们长大,提起养父养母,王文书有着无尽的感激。
“养父是个老地下*员,解放后,就一直在清池村任村支书。”王文书说,养父不苟言笑,清廉正直、在村内极有威望,“不管是言传身教、还是生活中以身作则的耳濡目染,我现在身上的一切品质,都是父亲赋予我的。”
年还不能高考,高中毕业后,王文书身边其他同学家中会想方设法让孩子进厂当工人,养父担任村支书多年,也有能力安排王文书的工作,但他专门坐下与儿子谈,“文书,如果你也想像人家出去工作,不要想我会帮忙,孩子,你要靠自己,想要什么,就去努力奋斗。”
时至今日,养父的话仍言犹在耳,每当想起他曾说过的话语,还能令他眼眶湿润,满怀感念,“亲生父母给了我生命,养父母也给了我好好成人的机会。”
王文书会在闲暇时琢磨自己在季家的名字,“弟弟叫益寿、哥哥叫益福,我觉得家人应该给我留了个名字,叫益禄。”他笑道。
王砚萍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因为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的努力,如今已有不少家庭主动向其登记信息,王文书是她经手成功的第39位寻亲者,她希望通过王文书、王福存等人的成功案例,让更多在三年自然灾害中遗弃孩子的家庭和被遗弃者站出来,主动进行信息的录入,“在当时,国家和各爱心家庭给了这些孩子活下去的机会,我们想在现在,让这些国家的孩子们,再寻找到他们的根。”
(编辑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