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4
义乌商报
朱一新(—),义乌赤岸镇朱店人。清光绪二年登进士,历官内阁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正义刚直,爱国忧民,直言遭贬。致意执教,任广东肇庆端溪书院主讲及广州广雅书院(广州中山大学前身)山长(校长)。著述颇丰,对经学尤有研究,为清末著名学者、汉宋调和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朱一新故居
吴格,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校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校古籍保护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兼职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辞海》、《大辞海》(图书版本)分科主编等职。长期立足图书馆岗位,致力于古籍保护、整理工作实践,对古籍版本鉴定、古籍目录编制、古典文献研究、古典文献学教学等极有经验。曾整理出版《诗三家义集疏》、《逊志堂杂钞》、《嘉业堂藏书志》等,先后参与《中国古籍总目》、《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等一系列大型古籍整理项目编纂,现仍承担高校古委会重点规划项目《全明诗》(主编)、教育部“十五”重点科研项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主编)等整理研究。
大家好,今天我和新老义乌人一起来缅怀追忆,距我们现在多年前的一位乡贤,义乌南乡赤岸镇朱店村的朱一新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著作。
我是义乌人,离开家乡已经有四五十年,我的少年时代有在原平畴乡下湾村生活的经历。最近这数十年忙于工作,疏于还乡,乡音渐渐少了,但是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乡贤的熟悉以及缅怀之情并没有减弱。
直言遭贬辞官后造就大量教育人才
朱一新先生是清末义乌的一位大学者,他留下了许多著作、许多故事、许多话题,值得我们作为今天的新老义乌人来共同缅怀。
朱一新生活在清代的末年,他是年出生,年去世,只有48周岁。封建社会里有一定品级的大臣去世,会由死者门生故吏或亲友,为这位去世的大臣整理行状,也就是生平回顾和大事记。朱一新的行状和传记都是由两位和他年龄相当的、资历也相当的朋友为他整理。行状和传记整理完毕后,再将它们交给官方。
明清两代在中央*府都有一个叫国史馆的机构,负责搜集每年去世的大臣的生平传记。年朱一新在广东去世以后,广东的学*就把朱一新的传记送到北京,专门报告说,朱一新先生学问那么好,在广东著名的广雅书院主讲,造就了一大批两广子弟,影响非常大。所以在现在的清代国史馆档案中《儒林传》的部分就有朱一新的传记。
另外,清朝结束以后,北洋*府时期,在年到年成立了为前朝修史的清史馆。在年问世的《清史稿》当中也有朱一新的传记。
根据清末国史馆的《国史·儒林传》中朱一新传的记载,朱一新字鼎甫,浙江义乌人,同治九年的举人。做了举人以后,曾经做过内阁中书,主要是处理文字、文书的工作。在此期间,他还在备考参加三年一次的全国性进士考试。直到年,他中了进士,之后在翰林院待了有十年的光景。
到了光绪十一年的时候,他有一次外派的公差,担任湖北乡试的副考官。当时选拔举人就是要通过各省举办的三年一次的乡试。这场考试一定要从中央派正副考官,要到翰林院找有一定资历的人。朱一新在湖北乡试中担任副考官后回京,就被任命为陕西道监察御史。由翰林院的编修变为监察御史,岗位变了,不完全做文字工作,他就变得更加关心朝*、国家重大事务,包括外交、*事、吏治等方面。
光绪十二年,国家遇到了连续的灾害。皇帝发诏书让大家提意见建议。朱一新就给朝廷上了一道叫《遇灾修省疏》的奏书,直言我们国家连续地遇到了灾害,目前最要紧的要做什么?要修省。修,要修正一些错误,对*策要有一些修订。省,孔夫子讲吾日三省我身,要自我反省。这份修省书并没有直接批评光绪皇帝和他的母亲慈禧太后,但是非常严厉地批评到了慈禧太后的宠臣、大内总管李莲英。因为李莲英权势很大,给朱一新带来的后果是“懿旨诘责,降主事,告归”。
原是五品监察御史,被降为六品主事,朱一新很倔强,受了处分后,说母亲生病,原来忙于公务,不能回家侍奉老母,现在犯了错误,惹了皇太后不高兴,正好趁机回去,陪伴生病的老母,就等于辞官。
回老家以后的第二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认为朱一新不该受这样的委屈,但是冒犯了慈禧太后也没有办法直接去帮他请求恕罪,就请他去广东,担任端溪书院的院长。两三年以后广州的广雅书院也办起来了,朱一新又被调到广州做教师,直到年去世。
去世三年以后,年广州学*恽彦彬向朝廷打报告,说朱一新原是五品官衔,因为给太后上了《遇灾修省疏》,说了一些不合适的话,惹得皇太后懿旨诘责,所以他辞官回家。但他后来到广州,在广东的教育方面造就了大量的人才,还是要肯定的,请求把他的处分撤销。
《国史·儒林传》记载朱一新的生平和故事
《国史·儒林传》朱一新传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朱一新在4岁时与小朋友一起玩,看到别的孩子摔跤了,他会去扶一把。大人就觉得这个孩子与常儿不同,以后一定不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
参加考试的时候,浙江学*徐树铭看到朱一新的作业、试卷,非常赏识。考取他的两位考官是刘有铭、李文田,尤其是李文田在清末名声很大。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朱一新与袁昶、朱采、*国瑾相友善。袁昶也是浙江的一位名人,桐庐人,才学非常好,是朱一新的好朋友。两人年龄相当,大家互相都是同志。朱一新去世了,他非常痛心地敬献挽联以表祭祀。
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段这样的故事:“尝偕诸友游西山遇雨,感疾狂言。”朱一新和友人在西山游玩的时候遇到下雨,淋了雨以后,感冒发热了。朱一新在发热当中,糊里糊涂地说胡话。说国家太穷了,财*太困难了,当官的如果不力求振作的话,非只外患,必有内忧。
年前后,法国把越南变成了他的殖民地,在广西边境屡屡挑衅。朱一新主战,屡次提出了针对国防建设和海*建设的具体建议。史书中提到他的观点有,针对气候不一样,各个海疆面对的邻国也不一样,应该把北洋分为一*,江浙为一*,闽粤为一*。要“治水师,扼险要,储将才,精器械,兴团练,开饷源”,因为海*涉及到许多款项,有些轮船大炮要到国外去采购。要实事求是,要办实事,不是办许多劳而无功的事情,要讲求实效。他所提出的这些海防策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史书中评价是“时论壮之”,大家评价了不起,说得很尖锐、很具体。
朱一新在广雅书院教书期间,书院每年按照名额收录两广生监各百名各种层次的学生。朱一新设置院规,他认为书院要有管理的规章制度,“先读书而后考艺,重实行而屏华士”。他仿古代的“颛蒙之学”的教育方法,把这两百名学生分为经、史、理、文四科,再请四个分教去负责这些学生的教育。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在读书的时候都要准备笔记本,把要向老师请教的疑问先记在那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老师见面,一对一地谈话。不管什么样的问题,老师就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一个一个回答。史书上写道,朱一新“成就甚众”,而且还带来了一部著作,根据他讲的内容以及回答学生的内容编成《无邪堂答问》。
《国史·儒林传》最后评价了朱一新的学术。他的主要观点认为,近代以来,汉学与宋学分,文章与学术分,道与艺分,这样的说法他不同意,在他看来孔夫子设儒学的教典,有本末、有先后的差别,但是没有把文行学术、治术当作是不相干的事情。他又认为道咸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有一种风气,喜欢讲西汉的公羊之学,要讲求西汉的公羊之学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它产生了一定的流弊,造成了许多怀疑的论点,这也是他反对的。
《国史·儒林传》里面还专门用很大的篇幅讲到朱一新对东邻日本的许多评论。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口号就是脱亚入欧。到了年左右,日本的变法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有许多初步的成效显现出来。当时,中国有远见的、有国际眼光的官僚们实际上都看到日本在蒸蒸日上,它的国势、民主性,包括它的侵略性都在慢慢地形成威胁。朱一新虽然已经不在朝野,已经在民间了,但对这个国家的整个形势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