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历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遥远年代少年派东纵的小鬼队,纵横港岛
TUhjnbcbe - 2022/11/18 22:31:00
临沂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a_5837457.html

不看本文,您将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在历史领域,自己还有那么大的一块盲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我们的铃声多么嘹亮!

年9月,新*协在北京胜利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

香港却依旧是英国的殖民地。

那段时间里,香港的进步社团和广大居民,为了迎接、庆祝新中国的诞生,是多么需要拥有一面五星红旗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啊!

年9月21日,北京,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都说老天最能遂人愿。

果然,不久之后,香港的街头上就开始疾驰过一群群兴高采烈的少年:

他们脚踏单车,车头上所插的那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数部单车并驾齐驱、一起摁响车铃——少年们在用这种形式为行人们渲染着喜庆的氛围。

这些风一样的少年,就是本文的一号男团

——《华商报》的报童队。

香港老照片示意图

原来,当时我香港*组织早已倾听到民众的心声,却因客观条件所限,一时根本来不及大量缝制布质的国旗,于是就决定折中用印制纸质的国旗来替代,并交由《华商报》的报童队或随报送给订户、或在街头原价出售。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当日上午10时,《华商报》在报社的天台和三楼的窗户悬挂出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并举行了隆重的升旗礼;

以至于有市民特地从筲箕湾乘坐电车赶来观礼。

港澳同胞精神为之振奋、爱国情绪空前高涨。

随后也纷纷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大会,悬挂起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年,香港沙头角,中英街

那天,香港千家万户飘扬着的纸质五星红旗中,许许多多就是经由报童队递送或售卖的。

这次行动,是他们无数次行动中最高调、最自豪、最难忘的。

这,也是他们在香港最后一次的大规模行动。

香港老照片示意图

四十年代高挂在香港这块英国殖民地上空的一盏明灯!

《华商报》是抗战时期,由我*创办和领导的、以统一战线报纸形式出现的、在香港公开出版发行的爱国民主报纸。

因其宣传有策略、有视野,形式既生动、又活泼,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被誉为“人民的喉舌、抗战的号角、对敌的纸弹”;

年,香港沙头角,中英街界碑处

它创刊于年4月8日;

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侵占九龙。

它在日*的炮火射程内仍然坚持出版了四天,无奈香港的沦陷已成定局,不得不于同年12月12日主动停刊。

这时共出版号。

抗战胜利后,它于年1月4日复刊;

年,香港

此时,内战加剧,《新华日报》在迁至南京后被迫停刊;《救亡日报》更名为《建国日报》复刊后,仅仅15天便遭国民*上海市*部的查禁。

这样,*报就只剩下南方的《华商报》一份,其意义和作用,就更显著了。

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复刊以后,它由原来的晚报改为日报,发行量达一万多份,成为在香港影响较大的报纸之一。

年,香港

当年报社位于香港干诺道中号,计有四层:

一楼是门市部;

二楼是编辑部;

三楼是经理部;

四楼是集体宿舍;

华商报社

我们是东纵小*队,哪个不服站出来!

《华商报》报童队的活动,虽然不如重庆《新华日报》报童队那样波澜壮阔,可是却也颇不平凡。

首先,他们的出身起点就比较高:

大部分是东江纵队北撤时留在广东的小*队成员。

这里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小*队”了:

抗战时,为了摸清日伪*的*事动向,更好地打击敌人,东江纵队逐步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情报系统(甚至曾与盟*进行过情报合作)。

年起,纵队司令部设立情报总站,各支队或大队设立情报站,在敌人占领区设有情报站或情报人员,组成严密的情报网(一直沿用到解放战争)。

当时,情报网的交通员大多是由年轻的少年或青年担任的,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身材矮小、年纪尚幼等便于隐匿身份的天然优势。

他们被亲昵地称为“小*队”。

香港海岸

这些少年担负着递送文书、情报联络等任务,业务上需要熟记有关单位的番号、代号、口令、路标、信号和敌我识别标记;

同时,更要熟记有关首长和单位的位置、距离、路线及沿途情况。

那时,他们就是组织的千里眼、顺风耳。

伴随歌声飞翔的“飞机纸”;

《华商报》的报童队员平日都集中在报社就餐、住宿,过着集体化的生活。

报社的*组织每周都指派专人来给他们上课,组织他们学习*治时事、社会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且,大多数报童都参加了团组织,定期过民主生活。

香港街景

那时,“我们的队伍来了,浩浩荡荡饮马在韩江。我们的队伍强大又雄壮,战旗在凌空飘荡……”的歌声,经常在报馆的四楼荡漾。

他们就住在四楼,睡的是帆布床、吃的是糙米饭;

歌声能够驱散一天的疲惫。

报童们的工作是很紧张的:

每天凌晨2时就得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每人都要派送几百份报纸。

最初,连一个挎包也没有,大家只能在腋下挟着,或者把报纸捆在单车尾,挨家挨户投送。

示意图

由于香港社会治安不好,许多订户都把家门或楼梯门紧闭,送报时只得从门缝里把报纸塞进去。

有的报童征得订户的同意,用废纸把报纸卷成条状,向住在楼上的订户的骑楼或房间里抛掷。

他们把这种投递方法称为“飞机纸”。

香港旧影,年

抛掷“飞机纸”的技术也越来越高明:

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的瞬间,准确地将报纸抛进三、四楼的窗口。

当然,也有弊端,比如有时会把报纸扔到订户的桌上、床上,把人家打着,或把器皿打破。

幸好订阅《华商报》的读者,大都是我们的同志、朋友,对此不会过多责备……

从“白皮红心”到“偷梁换柱”

《华商报》创刊之初,周恩来同志就曾指示香港“八办”主任廖承志:

“在香港建立我们自已的宣传据点,出我们自己的一张报,不仅在香港发行,还要发行到东南亚、菲律宾等地去”;

报童队每天除了投递香港的报纸外,白天还要邮寄报纸到南洋和内地。

香港旧影,年

南洋的倒还好说,内地可就是件麻烦事。

在国统区,订阅《华商报》可是一件冒风险的事情。

为了保护国统区的订户,报童队在邮寄报纸时,采取了“白皮红心”的“战术”:

用香港出版的反动报纸或*色报纸(当时几乎每家报社都在连载*色文学)做包装,并故意显露出其报头,以迷惑国民*的检查人员。

由于报童队的不懈努力,《华商报》不仅在香港当地及南洋各地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即使难于发行到的内地,也引起了人们的注目。

当代著名诗人公刘,那时僻处江西一隅,竟也看到了他们的报纸,并且投过稿。

其影响力、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

年,香港

在全国解放的前夕,为了扩大北平和平解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这些伟大胜利的*治影响,《华商报》通过出版当天报纸的“海报”的形式,向香港市民传播这些捷报。

按照港英当局的规定,张贴“海报”要事先向有关部门办理加盖印戳的手续。

由于“海报”数量较多,如要逐张加盖印戳,便会延误时间,影响宣传效果。

因此,负责张贴“海报”的报童们,便巧妙地使用“偷梁换柱”法:

只在一部分“海报”上加盖印戳,然后用这些盖了印的“海报”作掩护,迅速把全部“海报”贴出去。

香港警察在巡逻

“共产仔”、“八字脚”也有知名人士朋友

除了从事和报纸发行有关的工作外,报童队还担负着*组织指派的各种临时任务。

当年,南方局的报人群体分为三条战线活跃在舆论战场、文化阵地。

第一条战线是公开的中共报人,时刻准备着为事业而牺牲;

第二条战线则是以左翼面目出现的报人,他们或成建制打入各类报纸,或是直接掌握报纸版面为我*发声、呐喊;

第三条战线则是隐藏真实身份的报人。

“三线分布、遍地开花”的战略部署,既落实了*中央“隐蔽精干、以待时机”的方针,又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安全性和斗争的坚韧性。

香港旧影,年

报童队就承担了给地下*的负责同志或知名民主人士送信、向东江游击区运送“南方券”等地下交通任务。

当时,香港聚居着许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例如郭沫若、李济深、沈雁冰、何香凝、沈钧儒、蔡廷锴等等。

报童队不止一次地为他们提供过服务。

当然,这些知名人士的住址是严格保密的,报童们只能把他们的地址记在脑子里,而不能用文字写下来,而且到这些人家里时还要注意有无可疑人员盯梢。

这是报童们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一项纪律。

香港掠影

由于报童们在*的领导下,为传播真理而战斗,因此惹得一些立场反动的香港警察和流氓分子对他们极为仇视,咒骂他们为“共产仔”、“八字脚”;

但是,这些知名的民主人士却每每和蔼可亲地与他们进行交谈,甚至成为了忘年交。

年10月15日,即广州解放的翌日,《华商报》宣告终刊。

至此,共出版号。

报童队和其他工作人员一同回到广州。

等待他们的是一项新的任务

——与南下干部们共同筹办《南方日报》。

年,香港沙头角,中英街界碑处

遥远的年代、意气风发的少年。

这个群体,不应该成为网红吗?

▎友情提示:

研究历史,建议看史书。

史书也未必是真的,依旧需要自行判断。

《华商报》

这是做封面用的

这还是做封面用的

这是最后一张做封面用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遥远年代少年派东纵的小鬼队,纵横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