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在网上回复网友,三兆村将于今年内全面启动拆迁。三兆村被称为西安千年古村落,10月21日,华商报记者探访了三兆村。
》》探访
三兆村村民租房生意很旺
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地方*府留言板提问:“网传三兆村年底启动整村拆迁是不是真的?”
对此,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回复,管委会正在详细制订三兆村整村拆迁安置方案,计划今年内全面启动拆迁工作。
10月21日,华商报记者来到三兆村,三兆村村口很是热闹,熙熙攘攘,临街住宅大多经营为酒店。走访中,大多数村民称已从网络上看到村子要拆迁的消息,正在等待相应的*策。
村民陈先生说,村子里的人基本都在出租房子,房子租得很快,生意不错,房客一般都是外来打工的人。
虽然现在是秋季,但在村子里,依然能看到不少村民家大门口挂着红灯笼。三兆村有世世代代制作灯笼的传统,村民中,95%以上的人都会制作灯笼,灯笼曾远销各地。
陈先生家的大门上也挂着红灯笼,他说:“我也会做灯笼,但这几年做得少了,大概近五六年吧,村里人大都不做灯笼了,受市场冲击,利润太薄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只有少数几家村民仍然坚持做灯笼,经营得不错。”
》》故事
一家三代传承灯笼制作手艺
三兆村村民呼延振元今年72岁,初中文化,他家已有三代都制作灯笼,对灯笼很有感情,也是目前村里少有的灯笼大户。
华商报记者来到呼延振元家中,看到他家对面的一处空地上,放着各式各样的灯孔,有传统红灯笼,也有各种模样的花灯,空地上还放着制作灯笼时用的各类物件。“楼上还有一个灯笼仓库。”
呼延振元说,“父母就做灯笼,我小学时就跟着父母学手艺,做灯笼,卖灯笼,做各种各样的灯笼,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灯笼,我们就能做出什么样的灯笼,只要有设计图纸,我们就能做出来。”
做了数十年灯笼的呼延振元说,现在看到设计图纸,脑海里就有了灯笼的制作步骤,“我年龄大了,快做不动了,现在女儿女婿继承了手艺,灯笼旺季时,女儿女婿还会雇人来帮忙。如果村子拆迁了,我们住楼房上了,我们还是找地方,继续做灯笼。”
》》历史
前年古村落相传是守陵人后裔
三兆村位于绕城高速以南,唐苑以西,南依千年古陵汉宣帝杜陵,东、北被新建成的杜邑遗址公园包围,西临逐渐发展成熟的雁翔路,地理位置优越,拆迁后原地规划正在编纂中。
三兆村是西安最大的行*村之一,还是西安的古村落,也是著名的花灯村、社火村。
据了解,三兆村附近曾出土过一篇墓志,文中提到“唐乾符三年九月葬于京兆府万年县三兆村”,可见唐时此地已有三兆村。而据村中传言,三兆村早在汉代便已形成,当时住着杜陵的守墓人。三兆村实为杜陵邑,也就是汉宣帝的守陵人。
三兆村附近除杜陵外,还有墓葬群六十余座,如王皇后墓、陈道生墓、颜师古墓、呼延蒙墓。以这些墓主的身份判断,其守墓人应为数不小。许多三兆村村民认为,他们正是这些守墓人的后裔。
采访中,村民说代代传言,因守陵人必须要用灯来照明,所以渐渐有了做灯笼的手艺,然后手艺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如今,三兆村也因此被称为“花灯专业村”,大家手工制作的灯笼被称为传统艺术品。在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市面上90%以上的宫灯、造型灯,都出自这个村。而三兆村灯笼不仅在西安有名气,还远销到外地。
除了灯笼,三兆村的社火也是非常热闹,远近闻名。
》》专家
三兆村社火高跷水平高周边手工业发达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职副主任王智多年来曾多次去三兆村及周边调研,10月21日,他说,三兆村呼延姓氏多,相传是匈奴人后代,甚至是在杜陵邑为汉帝守陵后代。
西安城东南这一带多为帝王陵墓,许多村庄相传是守陵人后代,陵墓周围村庄人多地少,又处在交通要道上,所以历史上这里手工业比较繁荣,尤其是与祭祀有关的行业,比如,这一片有制香的村子,有做礼馍的村子,有做棺木的村子。三兆村的灯笼手艺传统也与祭祀纸扎有源渊。上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为一条龙产业,还出访过韩国晋州。
王智说,三兆村是个大村,过年玩社火都要分为东西南北四门,四个分社斗社火,社火高跷水平都很高。正月十六前,家家户户都忙着做灯笼、买灯笼。正月十六以后,直到二月二,玩社火、踩高跷,东西对垒南北助战,非常热闹,非常有中国农村传统春节特色。
华商报记者任婷摄影邓小卫
作者/来源:二三里资讯
内容如有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