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张恒记者寨建雷实习生郝瑞铃/文记者宋亚猛/图
河南省有很多闻名省内、全国的老字号和老品牌,他们有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些老品牌中,有的抓住机遇实现转型,有的体量和实力不足,逐渐被遗忘。
最近,一批如张小泉、德州扒鸡、五芳斋等公司的老字号均在谋求上市,老字号、老品牌的发展迎来新的趋势。另一方面,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老字号、老品牌也不在少数。
老品牌大都是传统产业,他们面临怎样的发展困境,采取哪些举措奋力求变?如今他们发展得怎么样?为呈现这一群体企业的发展现状,河南商报即日起推出“老字号赶新潮”系列报道,以期给更多企业提供借鉴和启发。
张太宇打开一包藤椒牛肉味的锅煮拌面,滔滔不绝地介绍南街村的新品。桌子上还摆满了南德、赖皮猫、天天向上等干脆面,以及麻辣、猴菇、鸡蛋等口味的北京方便面。
北京方便面——伴随着一代人回忆的食品,如今有40多个在生产的“同胞”。当很多人对南街村的记忆还停留在一包开袋即食的麻辣面时,南街村已经以方便面食为起点,布局了众多粮食深加工食品,并远销国外。
南街村
现在的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26个企业,拥有固定资产30亿元,产值22亿元。以生产多种方便食品为龙头,产业涉及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旅游等,产品有13大类,近个品种。其中部分产品出口到蒙古、朝鲜、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孟加拉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张太宇是方便面厂的厂长,年进入南街村以来,一直与方便面打交道。他手中的这块面饼是拌面系列,需要加热水后食用。与传统的北京方便面相比,这种拌面含油量更低,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淀粉等原料,吃起来口感更筋道。
南街村集团方便面厂厂长张太宇在介绍北京方便面
针对家庭消费的拌面迎合了年轻消费需求,即口感与健康元素。消费升级带来的变化不断让企业调整产品策略,大众熟知的北京方便面也被分为65克、70克、85克、克等类别。“东北和西北对大包装的需求较大,很多东北人都整箱买克×袋的。”
对南街村的产业体系来说,北京方便面显得至关重要。南街村带头人王宏斌这样定义:南街村的起家、发家都离不开方便面。
北京方便面最早的名字,与南街村上世纪80年代的合作方北京市劲松糕点厂有关。“北京”两个字广泛的认知度,加之优秀的产品口味,让北京方便面一路畅销。
与方便面厂配套的面粉、调味、包装、彩印等板块,由单独车间或内供厂逐渐发展壮大,并面向市场外销,如今成了南街村的主要营收来源。
“所以说北京方便面在南街村的意义,不单单是贡献了几千万元利润的问题,它是一个源头,是南街村的一个招牌。”南街村集团销售部办公室主任臧占峰说,集团的26个企业不全和方便面有关,但主业都是由方便面兴起的。后来成长起来的配套工厂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每年单独核算。
国内市场的竞争,让这个由村级企业成长起来的企业不断调整并适应。
方便面市场竞争激烈,经历了从上世纪末期的康师傅、南街村、华龙等群雄并起的时代,也经历过3年前后整体市场萎缩的困境,近年来又重新焕发生机。无论是你争我抢的跑马圈地,还是应对行业与市场的变化,南街村在不断尝试,有过挫败,却在不断向前。
在经历了3年以后数年的低谷后,南街村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成立臧占峰所在的销售部。销售部属于集团层面,目前主要分管方便面厂和调味品厂的销售、产品研发等工作。
南街村方便面错过了很多机会,包括刚起步时与康师傅竞争火车场景,包括与统一等竞争桶装面市场。
臧占峰还记得,8年前后,南街村、白象、华龙(现改名今麦郎)等都在做一款叫“大骨面”的中档面,当时卖每包一元,是南街村布局中档市场的良机。
臧占峰说,当时南街村的大骨面已达到月售数百万件的水平,但白象抢注了“大骨面”的商标。南街村、华龙均认为大骨面只是产品类别,后来两者联合反诉,却无果而终。白象当时却凭借这一产品迅速壮大。
“现在我们研发了很多新品种,方便面系列产品集中在1元到3元之间,大致分为传统的泡面、针对学生等年轻人群体的干吃面,含油量更低的拌面三种。”臧占峰说,现在,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的总厂,加上国内的三个分厂,年销售额约10亿元。
方便面厂车间
张太宇还记得国内媒体关于“方便面是垃圾食品”的报道,尽管食药监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