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马嘉文/图)目前,我国农户储存环节粮食损失率达8%左右。粮食储存环节的节粮减损难在哪里,该如何解决?科技助力节粮减损已成主流趋势。中国商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了位于四川省的两个“大国粮仓”,探访粮食储存环节里的“生意经”。
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粮仓在挣“分分钱”
5月24日下午,四川成都龙泉驿省粮食储备库内正在进行一个实验。院内的桌子上摆放着两只沸腾的实验杯,一只杯中装的是用今年收购的新粮熬制的粥,另一杯则是用粮库中的陈粮熬成的粥。“请大家猜下,哪杯用的是新粮、哪杯用的是陈粮?”成都市龙泉驿区粮油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何旭邀请到库参观的众人猜谜。有趣的是,从外观、味道上,两杯粥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
“通过低温技术,粮库里储存的粮食保质期从2-3年延长至3-4年,且品质与新粮几乎没有区别。”何旭介绍,与之前相比,采用低温技术储存的粮食卖到市场上每吨还能增值60-元。
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工作人员表示,与之前相比,低温技术下储存3-4年后,一仓接近吨粮食至少能多卖约30万元。
在粮食储存环节,在每斤粮食上减少和节省价值一分钱的损耗量和储存成本,除了节省储存费用外,数千吨粮食上在销售环节还会产生数十万元的增效。但是目前,粮食储存环节的损失、浪费问题仍然存在。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农户储存环节粮食损失率达8%左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司长王宏表示,目前部分农户储粮设施简陋、区域产后烘干能力不平衡等导致农户储粮损失仍然突出。
“我们的收益都是按几分钱来衡量。”成都市龙泉驿区粮油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丕炯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做粮食买卖挣得就是“分分钱”,在粮食储存环节就是要利用技术减少损耗、剩下更多的粮食。
节粮减损等于增产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六年超过1.3万亿斤。节粮减损就等同于粮食增产。截至目前,全国粮食行业持续多年开展了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粮安工程”“智慧粮库”建设以及原粮“四散”运输、粮食适度加工、优质粮食工程等专项行动,在粮食储存等环节取得了明显的减损成效。
“大国粮仓”内的“黑科技”在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中,15万吨粮食均已实现15度以下的低温储藏。四川粮油批发中心直属储备库副主任谢洪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我们通过低温技术把仓库内的温度控制在15度以下,经测算,两年内粮库内粮食的损耗率只有3‰,这项技术延缓了粮食的损失。此前,储存的玉米、稻谷会随着自然温度升高流失水分,很难保证品质。采用低温技术后,储存2-4年的玉米和新收购的玉米品质一样好。”
值得